九月,我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跟着老师“重走东纵路”。这次要到我心心念念的鸦片战争博物馆。因为老师告诉我们,那里藏着神秘的声音。
一走进海战博物馆,光线忽然暗了下来,好像真的“穿越”到了1840年。玻璃柜里,静静地躺着许多“老爷爷”:锈迹斑斑的炮弹像生满了冻疮的土豆,熏黑的烟枪仿佛还在吐着害人的毒雾,还有那把卷了刃的大刀,它以前的主人一定握着它和敌人拼命了吧?我仿佛听到了战场上的喊杀声和炮火声,心里有点害怕,又有点难过。原来,历史是会说话的文字,海战博物馆通过文物的伤痕向我们讲故事。
走出海战博物馆,我们爬上石阶,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个威武的“钢铁巨人”。它们齐刷刷地守着珠江口。我轻轻摸了摸其中一根又粗又凉的炮管。咦?怎么会有凹痕!我吓了一跳,赶紧看向旁边的小牌子,上面写着:“弹痕”。原来这是一百多年前,敌人的炮弹打中它留下的“伤疤”啊!
我再次把手放在那道伤疤上,闭上眼睛。江风在耳边呼呼地吹,好像变成了炮火的呼啸声;珠江哗哗的浪涛声,仿佛变成了战士们的呐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当年的威远炮台是不是也像坚守边关的战士一样孤独和勇敢呢?这道冰凉的伤疤,仿佛在对我这个一百多年后的小学生说:“孩子,落后就要挨打,要记住啊!”
站在炮台上远眺,巨大的轮船鸣着汽笛,现代化的虎门大桥像一道彩虹飞架两岸。我的脑海里却浮现出林则徐爷爷在这里指挥销烟的场景,浓烟滚滚,那是中国人挺直的脊梁!我的眼眶有点湿了,今天我们能快乐地研学、安心地读书,是用无数英雄的血肉和生命换来的。
炮台巍巍立江边,弹痕如刻在心间。
历史硝烟虽散去,我辈自强永相传。
威远炮台的那道“伤疤”和那永不停止的涛声,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这次“重走东纵路”,让我懂得“珍惜”两个字的重量。
作者:东莞市石碣镇挂影洲小学 四年级 2班 萧远;指导老师:翟文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