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睡”也不一定是好事!医生提醒:不受控制的入睡可能是罕见病信号!
东莞+ 2025-09-22 17:29:31

小莫(化名)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初三学生。半年前,她突然变得情绪不稳、时常烦躁,甚至自称“听到有人喊她”,白天心慌、夜间难眠。在治疗后情绪问题虽稍有缓解,但她在课堂上开始频繁“断电式入睡”——老师反映她经常趴桌睡着,小莫自己也苦恼:“控制不住就睡着了。”

直到最近,母亲带她来到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门诊,她才终于说出藏了很久的秘密:“我不敢大笑,一笑就会全身发软、瘫倒在地”“经常‘鬼压床’,醒着却动不了、叫不出声”。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等系统检查,小莫被确诊为“发作性睡病”共病“心境情感障碍”。那些突如其来的入睡、情绪触发的瘫软和睡眠幻觉,都是发作性睡病的典型表现。

9月22日是“世界发作性睡病日”。专家提醒,“秒睡”不一定是睡眠质量好,反而可能是一种罕见睡眠障碍的表现。试想如果在考试、走路、开车时突然睡着……这种不受控制的入睡,需高度警惕发作性睡病。

什么是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睡眠障碍,全球约300万患者,我国约占70万。因社会认知度低、误解多,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需8–22年。

该病本质是大脑睡眠-觉醒调控机制紊乱,导致患者在非睡眠环境下突然入睡,多见于青少年和青年,常于儿童或青春期起病,具有高度遗传性,易被误读为“懒惰”“注意力不集中”或心理问题。

常见的临床表现

白天不可抗拒的嗜睡:核心症状。常发生于进餐、行走、开会等日常活动中,环境单调时更易发生。

猝倒发作:多由大笑等积极情绪引发,表现为局部或全身肌肉张力突然丧失(如低头、手臂下垂、膝盖弯曲),严重时可持续数小时。

入睡前幻觉:刚入睡时出现生动、恐怖的视/听/触幻觉,或梦境样体验。

睡眠瘫痪:俗称“鬼压床”,醒来后意识清醒但无法活动或发声,多数可自行缓解或被触碰后终止。

其他表现:包括体重增加、夜间睡眠断断续续、情绪障碍等。

目前认为该病与遗传、免疫异常、环境因素、神经递质失调及下丘脑功能异常相关。某些流感(尤其是甲流)后被报告发病率上升。

如何诊断发作性睡病?

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至睡眠专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医生通常会结合症状、病史进行以下检查明确判断。

多导睡眠监测小睡实验,在睡眠状态下监测脑电图变化是发作性睡病的确诊实验,当然也要做头颅的其他器质性病变的排查,比如明确下丘脑情况排除下丘脑占位病变、出血、炎症等脑部器质性病变。

如果遇到疑难病例时可做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测,明确下丘脑分泌素有无下降,根据临床症状及相应的检查结果由专业的睡眠医学科医师做出判断。

日常生活如何管理?

目前发作性睡病虽不能根治,但通过药物+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可有效控制症状:

日间规律小睡:每日安排2–3次15–20分钟的小睡,有助于保持清醒;

维持睡眠卫生:确保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规律作息,夜间睡足8小时以上;

合理运动、控制体重;

心理支持与认知教育:家长、老师应给予理解,允许其按需小睡;患者应避免驾驶、高空作业等高风险职业;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心理负担。

除发作性睡病外,青少年还可能面临多种睡眠问题。若存在异常嗜睡或睡眠行为,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睡眠门诊就诊。

文字:记者 刘召 实习生 何卓琳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