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平分秋色至,养生平衡正当时!中医专家支招,轻松应对秋燥秋乏
东莞+ 2025-09-22 17:08:44

天气渐凉,你是否也开始感到皮肤干燥、喉咙发痒、容易疲倦?秋分节气悄然已至,昼夜等长、寒暑交替,人体也随之进入“秋燥”“秋乏”的调整期。如何科学应对季节转变,保持身心平衡?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苏炯强从饮食、作息、运动、情志等多方面入手,为您送上一份实用秋分养生指南——助你润燥安神、平稳入冬。

饮食调养:滋阴润肺

推荐食物:

秋梨(生津止咳)、百合(润肺安神)、银耳(滋阴生津)、莲藕(健脾开胃)、蜂蜜(润肠通便)。

食疗方:

银耳莲子羹:银耳10克+莲子15克+冰糖少许,炖煮1小时,适合皮肤干燥、咳嗽者。

雪梨百合汤:雪梨1个+百合10克,加水煮沸,缓解干咳咽痒。

健脾温补脾胃虚弱者可食用山药、南瓜、芡实粥,忌生冷油腻。

起居作息:早卧早起

睡眠调整最佳时间:21:30前入睡,6:00起床,顺应阳气收敛。午休:11:00-13:00小憩20分钟,养护心阳。

防寒保暖:早晚温差大,需“适当秋冻”(健康人群),但老人、体弱者需及时添衣,尤其护好腹部和脚部。

运动情志:舒缓安宁

运动建议舒缓项目:八段锦、太极拳、散步,以微汗为度,避免剧烈运动耗气。

登高远眺:缓解“悲秋”情绪,增强肺活量。

中医特色疗法

穴位按摩:太渊穴(腕横纹桡侧):按揉3分钟,缓解干咳。风池穴(后颈凹陷处):拇指按压50次,改善头痛失眠。

艾灸:肺俞穴、关元穴,每周2次,增强免疫力。

足浴方:艾叶15克+当归10克,煮水泡脚15分钟,驱寒助眠。

中药香囊:佩兰+合欢花+玫瑰花各10克,制成香囊随身携带,舒缓情绪。秋分养生贵在“平衡”,顺应天时,润燥为先,神志安宁,方能健康入冬。

精神调摄:调和情志,静养心神

秋分时节,阴阳平衡,但气候转凉,日照渐短,易引发“秋郁”情绪,如忧郁、烦躁或失眠。中医认为“肺主忧”,秋燥易伤肺气,进而影响情志,故需注重精神调养,使气血平和,内外协调:

调畅情志:保持乐观豁达,避免过度思虑或情绪波动,可通过静坐、深呼吸(腹式呼吸)来安定心神。

疏解压力:适当倾诉、书写情绪日记,或参与轻松社交活动(如品茶、赏菊),避免孤独感累积。

自然疗愈:多接触自然,如晨间散步、登高望远,借秋日清朗之气疏肝解郁,提振精神。

音乐养心:聆听舒缓的宫、商调式乐曲(如古琴曲《平沙落雁》),有助于宁心安神,缓解焦虑。

注:若长期情绪低落、睡眠不佳,可配合百合、酸枣仁等安神食材,或咨询中医师辨证调理(如逍遥散、甘麦大枣汤等)。情志与脏腑相通,顺应秋分“平衡”之道,方能身心俱安,平稳过渡至冬季。

文字:记者 刘召 实习生 何卓琳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