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东莞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对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日前,东莞正式发布《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正确育人观,持续扩优提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奋力建设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行动计划》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正确育人观。该观念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突出因材施教、多元成才,推动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角度出发,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前途、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就要破“五唯”强“五育”,突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统筹培养多元化人才队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统一。从维护社会家庭和睦的角度出发,就要进一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增强身体素质、提升审美情趣、养成劳动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的未来一代。
未来三年是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攻坚期。《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教育强市建设力争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具体锚定三大目标:多措并举增加公办学位8万个以上,有效缓解学位供需矛盾;实现“双创”标志性突破,力争成功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健全三项机制:立德树人长效机制、与人口变动相协调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配置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
《行动计划》着力破解学位供给、“双创”达标等难题,提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等八大任务,全面推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资源配置等改革。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持续强化思政教育建设,提升铸魂育人实效。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立指导委员会,开展“思政课大比武”;推进科学家和精神进校园,打造“红色思政”“科创思政”等品牌;建立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红色研学机制,实现每生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建设首批30个红色研学点、100个红色阅读空间,推出“重走东纵路”等实践项目。
同时,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理念,推行“阳光心育”计划,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网络,2025年实现镇街“教联体”全覆盖。逐步实现心理教师师生比1:1000以上。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周三无作业日”,推出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整合全市红色、文化、农业等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库,2026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
实施中小学学位“迎峰计划”。面对学龄人口持续增长和公办学位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的挑战,东莞提出“迎峰计划”,通过新建、购买、挖潜、转型等多渠道扩大供给,实现学位资源“够用、好用、不浪费”:加快新改扩建14所公办普通高中;建立跨镇街、跨学段学位统筹调配机制;稳步推进学前教育逐步免费,2027年公办园(含购买学位)占比超60%;拓展校内外体育活动空间,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补充教育设施。

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为回应群众“上好学”的需求,东莞已在多个镇区布局“教育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通过市镇共建、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动市属优质高中托管新建高中,培育头部学校;鼓励优质义务教育学校跨镇街集团化办学,办强初中阶段教育;到2027年,省级优质教育集团达19个,实现“镇镇有名校”;实施“百校提升计划”,优先帮扶购买学位的民办学校,通过公民办结对快速改善100所民办学校办学与学业水平。在智慧教育方面,实施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应用场景创新计划,培育100所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校,打造松山湖、滨海湾、塘厦等人工智能教育高地。
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推动高教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在莞高校高质量发展:支持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高起点办学;助力东莞理工学院申请博士授予单位和更名大学;推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二期建设;实施一流学科突破行动,加强新工科人才培养。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2025年开学典礼
推进职业教育培优提质。紧扣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为学生多样化成才提供路径:建设松山湖(科学城)产教联合体,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推进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加大“3+4” 中本贯通培养力度,探索高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路径。
锻造新时代莞邑强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面对全市10.4万名基础教育专任教师,东莞将: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开展正确育人观宣讲,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培育新一轮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到2027年,遴选市级“四名”工作室主持人300名、学科带头人700名、教学能手3300名,新增正高级教师100名以上;推动骨干教师交流比率达30%,引导优秀教师流向薄弱学校。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通过评价改革和考试招生改革破除机制障碍: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构建以师生发展为核心的学校评价体系;推进中考改革:计分科目由10科减为8科,总分由800分降至680分,生物、地理改为等级评价,提高体育分值与平时考核占比,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在经费统筹方面,建立财政补助与学位供给、“双创”成效等指标挂钩机制,实行“奖补结合、绩效挂钩”分配方式,推动资源向人口流入地、产业重点区和薄弱环节倾斜。
实施教育安全稳定工程。针对超大城市教育治理难题,东莞将: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加快校园安全中心建设;整治学校周边交通秩序,完善意外伤害纠纷调解机制;健全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推进阳光招生、阳光食堂建设;系统构建教育“大安全”格局。
为压实责任、聚焦实效,《行动计划》还提炼出28个重点项目,涵盖红色教育、学位扩容、人工智能教育、强师建设、中考改革、经费机制、安全工程等关键领域,明确各项任务的路线图、时间表与预期成果,全面牵引教育强市建设进入快车道。
东莞通过此次三年行动,正式吹响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号角,在服务城市发展、赋能人才成长、回应民生关切中体现教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