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岭山的林间,曾回荡着年轻姑娘们的宣传歌声。
16岁的陈凤燕,从马嘶完全小学的课堂走进革命队伍,与陈雪英、陈惠清组成了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一支队岭东队里的“三陈姐妹”。
她们不是亲姐妹,却因共同的信仰,在烽火中结下了胜似亲情的革命情谊。
▲陈雪英(中)、陈凤燕(右)、陈惠清(左)参加革命后在岭东队进行文艺表演
岭东队在1949年夏天组建,是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一支队下辖的游击小分队,活跃在东莞大岭山以东十个乡。
岭东队虽小,却肩负重任。
在东莞新二区区委领导下,队员们既要拿起武器与敌人周旋,又要深入乡村开展群众工作。“三陈姐妹”刚加入时,还是懵懂的少女,年纪小、经验少,却肯学肯干,迅速适应了艰苦的革命生活。
白天,她们背着干粮走村串户,把“减租减息”“清匪反霸”的政策讲给乡亲们听;晚上,山林间的岗哨旁,总能看到她们年轻的身影。为了更快成长,她们主动向有经验的老队员请教,在实践中一点点积累工作方法。
陈凤燕在革命队伍里,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她的身影,常出现在大岭山的龙江、龙山、太公岭等地。白天挨家挨户串门,贴标语、征粮食;晚上就轮流站岗放哨,在油灯下向老队员请教工作方法。
夜晚的乡间地头,她有时还和队友们用文艺表演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把革命道理唱进乡亲们心里。
后来,陈凤燕被抽调到莞太线工作队,接着又到大沙乡府担任财粮委员,和乡领导班子一起扎根基层。财粮工作琐碎又关键,陈凤燕逐户核算征粮任务,挨家做动员,硬是凭着韧劲完成了各项任务。一年后,陈凤燕又奔赴金桔乡土改工作队,跟着大家一起推进土改工作,在田间地头践行着革命初心。
陈雪英、陈惠清也非常积极,分别在篁村乡、塘朗乡的财粮岗位上发光发热,三人相互鼓励,在革命道路上共同进步。
▲陈凤燕坚持读书看报
岁月流转,“三陈姐妹”把革命信念刻进了骨子里。
即便退休多年,她们依然坚持学习。陈凤燕更是如此,关注国家发展,更注重用自身经历教育子女,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陈凤燕的儿子尹国强(左)参加东纵纪念活动
这份传承,在陈凤燕的儿子尹国强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近年来,尹国强成了东江纵队纪念活动的热心人。“策划活动、细化流程、撰写稿件,经常忙得不亦乐乎。”尹国强如是说。
在东莞、惠州、深圳、广州等地的纪念馆里,尹国强认真聆听每一段历史讲解,仔细观看每一件革命文物。“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如今的安稳生活。”每次参加活动,尹国强都深有感触。
尹国强常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给身边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让伟大的东纵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