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文采|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陈茗朗《沙海藏珍·腾格里行记》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9-18 16:14:00

汽车驶离城区,窗外的绿植渐渐稀疏,直至被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彻底取代——腾格里沙漠,终于在视野里铺展成无边的画卷。望着那望不到边际的沙海,我攥着防风围巾的手微微收紧,既藏着对未知的紧张,更揣着探秘的期待。

向导老周将我们领到沙丘脚下,递来一双防沙鞋套。“跟着我的脚印走,别踩软沙。”他话音未落,已抬脚踩在沙丘的棱线上,留下一串深浅均匀的脚印。我学着他的样子迈出第一步,沙子还是从鞋套缝隙里钻了进来,硌得脚掌发痒。才爬了十几米,双腿就像灌了铅,呼吸也变得急促。风卷着细沙打在脸上,混着太阳的灼热,我抹了把脸,连睫毛上都沾了细碎的沙粒,活像个刚从沙堆里钻出来的“小土人”。

“快看那边!”同行的小妹妹突然惊呼。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抬头望去,远处的沙丘褶皱间,竟藏着一汪碧绿的湖泊,像一块被黄沙簇拥的翡翠,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老周笑着说,那是“海子”,是沙漠里的生命之源。我们加快脚步靠近,海子边几丛芦苇在风中摇曳,偶尔有水鸟掠过水面,溅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沙的雄浑与水的灵动,黄的厚重与绿的鲜活,在此刻凝成奇妙的和谐,让人忽然懂得,荒芜与生机从不是对立,而是自然写就的辩证诗行。

正午太阳最烈时,我们躲进牧民的蒙古包。女主人端来冒着热气的奶茶,咸香的味道顺着热气钻进鼻腔,瞬间驱散了一身疲惫。她指着墙上的挂毯,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说:“腾格里,蒙古语里是‘天’的意思。这片沙漠里藏着上百个海子,都是苍天的馈赠哩。”我望着蒙古包外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经幡,忽然觉得这片看似荒芜的沙漠,从来都不缺生机,更藏着牧民对自然最虔诚的信仰——他们懂沙漠的严苛,更懂沙漠的温柔。

傍晚,我们登上最高的沙丘等待日落。夕阳把沙丘染成金红色,沙粒在余晖下闪着细碎的光,像撒了一地的碎金。风渐渐停了,沙漠变得异常安静,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与天地共振。当最后一缕阳光沉入地平线,星星突然从黑蓝色的天空中冒了出来,密密麻麻的,仿佛伸手就能摸到。老周燃起篝火,火苗在夜色中跳动,我们围着篝火听他讲沙漠里的故事:迷路的旅人如何被海子(中国北方方言中对湖泊的称呼,尤其在蒙古语中常用)指引方向,牧民与骆驼如何在风沙中相互依偎,每一个故事都带着沙粒般的质朴,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动人。

第二天清晨,我们骑着骆驼穿越沙漠。骆驼的蹄子踩在沙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大地的低语;我伏在骆驼背上,望着眼前不断后退的沙丘,忽然读懂了人们说的“沙漠会让人学会谦卑”。在这片辽阔的沙海面前,个人的烦恼渺小如尘,那些困住我们的执念,在天地的壮阔里,早已不值一提。

离开腾格里时,我装了一小瓶沙子带在身边。这捧带着阳光温度的沙子,不仅记录着沙漠的壮阔与神奇,更藏着一趟关于成长的旅程。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风景,从不在走马观花的匆匆一瞥里,而在脚踏实地的行走中,在对自然的敬畏里,在学会与天地温柔相处的顿悟间。往后每当心乱如麻,我总会想起腾格里的风沙——风教会我释然,沙教会我沉稳,而那些藏在沙丘间的海子,则永远提醒我:荒芜之中,必有希望生长。

作者: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初三13班陈茗朗;指导老师:叶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