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是有着200多年的历史的客家村落,这里依山傍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让这里成了东江纵队的根据地之一。

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这里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这是东莞抗日战争史上不可或缺的红色篇章。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45-2025)之际,东莞日报记者一行走进大岭山镇大王岭村的抗日游击队旧址,探访东江纵队革命先烈们英勇抗战历史,铭记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伟大的家国情怀。
大家团结报社:坚守抗日战争舆论阵地
为广泛发动群众抗日,充分发挥报刊舆论引导作用,抗日游击队在此成立了大家团结报社,为抗日宣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让抗日游击队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团结和凝聚广大群众齐心抗日。

《大家团结报》于1941年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大岭山创办,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江地区敌后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报纸。该报主要内容是对抗日游击队的宣传,报道国内外以及东江地区抗日斗争的情况,为敌后战场根据地组织办报提供了经验。

来到报社旧址,记者看到家长胡女士正帮着8岁女儿邵子薰录制弘扬东江纵队抗战的微视频。孩子用稚嫩的童声生动讲述当年革命前辈办团结报的历史往事。胡女士告诉记者:“东江纵队英勇抗战让人敬仰,从小教导孩子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勿忘革命先辈。”
会议室旧址:游击队的领导决策地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的会议室旧址是设立在当地的刘氏宗祠里面,选择在宗祠是考虑到游击队的抗日工作需要足够的隐蔽性,确保会议顺利召开以及人员的安全。

在此期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尹林平、梁鸿钧与第三大队负责人曾生、邬强和卢伟良等经常来到这里召开会议,讨论抗日根据地建设、敌后游击战开展等问题。为了能提高战士们的军事能力,也会在这里对战士们进行军事技能的培训,提高战士们的整体战斗素养与能力。

在这里,记者遇到了一位大岭山居民刘瑞华女士带着10岁的长子、5岁的次子,来到会议室旧址参观。采访得知这一家三口恰好是旧址所在地大岭村大王岭的村民。在被问及为什么要带着两个儿子来参观时,刘瑞华说道:“让哥俩了解到更多东江纵队革命先辈英勇抗战的感人事迹、从小培养他们爱国拥军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长大后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粮食加工场旧址:保障游击队粮食供应
1940年9月,中共东江前线特别委员会召开部队干部会议,决定把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惠(阳)东(莞)宝(安)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领导中心设在东莞。

1940年10月初,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70多人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第三大队为了加强游击队的后勤工作、保证部队的粮食供应,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建立了粮食加工场。

游击队员们将稻谷、杂粮等运送到粮食加工场,请村民百姓为部队加工研磨,村民用竹笼磨、脚踏碓等工具进行简单的加工,然后送回部队各伙食单位进行分配。粮食加工场的建立为第三大队在大岭山扎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第三大队进驻大岭山近一年,后因国民党顽军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进攻,考虑到力量悬殊,不宜在此地长久作战,决定将主力转移到大岭山外围作战。至此,粮食加工场撤销。

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此地流淌着红色的血液,记录着革命先烈们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誓死保卫家国的红色篇章。这是广东抗战史的一角,为东莞留下了一抹鲜艳的红色,昭示我们要铭记先烈们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精神。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迈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