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水河畔,烽火岁月中坚守的学术火种,正通过对口帮扶的纽带,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记者从大朗乐昌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了解到,东莞市统筹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韶关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中山大学法学院旧址纪念地项目建设。其中,东莞市财政安排400万元,大朗镇、清溪镇各安排200万元。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东莞对对口帮扶工作的高度重视,更是对抗战时期“坪石先生”教育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弘扬。
△武阳司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办学纪念地
烽火岁月,教育坚守的历史见证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承载着一段珍贵的抗战教育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岭南大学、东吴大学、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等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为避战火,纷纷内迁至粤北坪石一带,艰难办学,延续教育火种,成为了如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培正中学乃至江苏苏州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培道中学、台湾东吴大学等的根脉所在。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一大批知名学者如经济学家王亚南、教育家许崇清、中国图书馆奠基人之一杜定友、中共创始人之一李达、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地理学大师吴尚时、音乐大家马思聪、百科全书式学者朱谦之、名满天下的抗日歌曲《杜鹃花》词作者黄友棣、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开创者黄际遇、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和五四著名女作家、古诗词专家冯沅君等教授坚持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被誉为“坪石先生”。
他们在农舍茅屋中授课,在煤油灯下著述,王亚南正是在这里翻译了《资本论》并完成了《中国经济原论》,开创了中国经济学的自主体系。
在此期间,还有金曾澄、林砺儒、李应林、郭大力、李达、许幸之、冼玉清、符罗飞、邓植仪、虞炳烈、卫梓松、黄本立、叶叔华等以及一大批后来成为国家学部委员或院士的大师们在烽火中坚持抗日、坚守教育、进行学术研究或学习。这些大师们积极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建立,成为众多领域的开拓者、推动者,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大朗对口帮扶活化历史记忆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是2019年6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三师”专业志愿者在韶关西京古道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时,在乐昌坪石一带发现了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等学校办学的历史遗址遗迹,由此揭开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的序幕。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中师剧场广场
基地完整记录了40余所华南及港澳高校烽火办学的历史,是现代多所高校的根脉所在。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研学基地的建设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文创开发、教育帮扶及“体育+”模式带动乡村发展,设立了留守儿童帮扶基金,培育农产品展销等项目。
东莞市大朗镇与韶关乐昌市的对口帮扶关系已持续多年,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协作机制。此次800万元专项资金的投入,将用于中山大学法学院旧址建筑群的修缮、历史场景复原和研学设施建设。
保护活化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坪石先生”教育救国精神的传承。项目位于乐昌市坪石镇武阳司村,是抗战时期法学院师生坚持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历史见证。
多维联动帮扶工作全面深化
工作队有关负责人表示,大朗镇对乐昌市的帮扶工作早已超越单纯资金支持,形成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协作格局。
在产业发展方面,大朗提供了“项目投资建设落地”的工作经验,帮助乐昌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园区“造血”功能。
民生领域,大朗聚焦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全方位抓好教育、医疗、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等民生事业,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算约6502万元。
教育帮扶方面,安排乐昌150名中小学校级领导和学科教师分批深入大朗优质学校进行跟岗培训,将“坪石先生”的教育精神在当代延续。
“坪石先生”代表的教育救国精神,在新时代通过对口帮扶工作得到了创造性延续。截至目前,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已累计接待研学逾20万人次,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随着中山大学法学院旧址纪念地项目的推进,武阳司村的古建筑群将得到精心修复,抗战时期法学大师在武水河畔深思学术的场景将通过展览等形式重现。
“未来,这里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乐昌市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工作队有关负责人表示,大朗镇-乐昌市对口帮扶协作工作正在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经济帮扶向文化、教育、产业多元合作深化,书写着两地协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