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东江烽火 传红色薪火|抗战老兵黄秋的热血赤忱与家风传承
东莞+ 2025-09-17 20:05:14

盛夏蝉鸣,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内,黄秋的子女黄坚、黄真、黄洁与外曾孙女刘子歆围坐一堂。追忆的闸门打开,一位东江纵队老战士的传奇人生画卷徐徐展开:烽火岁月中,他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和平年代里,他扎根故土,默默奉献。而贯穿其一生的“坚持真理,廉洁奉公”八字箴言,早已化作最朴实的家风,成为子孙后代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烽火淬炼:乡村少年到东江英雄

黄秋,原名黄锦秋,1924年生于东莞东坑镇凤大村凤鸣岗。战乱年代的艰辛,早早烙印在他身上。20岁那年,为谋生往返香港挑卖手工品的他,归途惨遭劫掠。生活的颠沛与民族的苦难,点燃了这位乡村少年心中的火焰。

1944年8月,经好友黄树波引荐,黄秋毅然加入东江纵队司令部警卫连。他作战勇猛,意志如钢,仅四个月便升任班长,并于1945年5月光荣入党。当月,他便在增城、博罗地区参加阻击战斗。

1945年7月,为保卫中共广东省临委在罗浮山冲虚观召开的关键会议(史称“罗浮山会议”),黄秋所在部队先克博罗公庄,粉碎顽军进犯企图,解放了公庄桔子墟和獭子墟。

7月20日,历史在罗浮山“三棵松”高地刻下悲壮印记。黄秋所在的第三支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第三小队,28名战士奉命死守阵地,面对国民党顽军一个团及地方反动民团千余人的疯狂进攻。鏖战六小时,弹尽粮绝。

当马班长率首批战士跃出战壕试图撤退时,遭敌密集火力扫射,多人瞬间牺牲。生死关头,黄秋嘶吼着“滚下去!”带领剩余战友翻滚入山沟稻田。乱石如刀锋划破大腿,他身负重伤,仍顽强爬向稻田深处隐蔽。最终,他与战友温发等3人,成为这场惨烈战斗中仅存的生还者。25位战友用血肉之躯,为罗浮山会议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黄秋,是这段铁血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刻骨铭心的见证人。

“三棵松”战斗后,黄秋随部队北撤山东,进入华东军政大学教导团学习,随后投身解放战争,在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中浴血奋战。1949年随部队南下,解放东莞回到家乡。

家风无声:“坚持真理,廉洁奉公”铸丰碑

黄秋在战争中荣立两次三等功、四次四等功,身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多处伤疤、尿频的后遗症、左眼视力严重受损……“他小腿有块很光滑、没毛孔的地方,问他只说‘是受伤了’。”子女们说。他从未向人炫耀战功,更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特殊照顾的要求。

黄秋为三个子女取名“黄坚、黄真、黄洁”,将毕生信仰与追求,凝练为“坚持真理,廉洁奉公”八字箴言,深深融入血脉,要求代代相传。

“父亲对我们的要求朴实而深刻:老实做人,认真做事;淡泊名利,知足常乐。”黄真道出父亲的家训,“他自己生活极其节俭,却常常慷慨解囊帮助他人,从不求回报。”在子女心中,父亲的精神力量,并非空洞的口号,更多体现在日常点滴的行动中。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黄坚、黄真、黄洁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谨记家训,恪守本分。“坚持真理,廉洁奉公”的家风,已内化为他们工作生活的行为准绳,成为对父亲精神最生动的延续与诠释。

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外曾孙女刘子歆,眼神清澈而坚定:“外太公守时、节俭、勇敢!我要向他学习。”这个暑假,她特意走访了多处革命遗址,追寻先辈足迹。黄秋的故事与精神,如同珍贵的种子,已在这位少年的心田悄然播下,静待生长。

文字:刘召 实习生:陈宣文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