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首个水稻虫害智能监测预警平台落户麻涌
东莞+ 2025-09-16 21:30:42

“稻田里的少量稻飞虱,现在已喷洒农药了。”9月16日,麻涌镇漳澎村千亩稻田旁边,种植户袁先生指着虫害智能监测设备,“有了这个高科技,我们种好粮食更有底气。”

袁先生称赞的“好设备”,就是水稻病虫害智能监测设备。这是在东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下,多个部门联合共建的东莞市首个水稻虫害智能监测预警平台。

在麻涌镇的稻田边,一台2米多高的智能虫情测报灯格外显眼,像“数字哨兵”一样立在田间。围着设备看的种植户陈叔忍不住问:“这大家伙真能管虫害?以后咱们防治是不是不用瞎忙活了?”旁边的种植户李姐也凑过来:“要是能多监测几种作物就更好了,盼着今年水稻能多收点!”

“种植水稻,最怕虫害夺粮。”袁先生是地道的麻涌人,13岁起就开始种地,有40多年的种植水稻经验。

“大家放心,这台测报灯就是平台的核心,24小时不停工作。”东莞市农技管理办的农业科技特派员笑着解答,“它每晚能自动亮灯诱虫、杀虫、拍照,每20分钟就把照片上传到云端,AI系统会自动识别害虫种类、计数统计,比人工盯得更准、更及时。”

据介绍,这台测报灯目前能监测130多种常见害虫,包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草地贪夜蛾等迁飞性害虫,还有大螟、金龟子等。

与传统人工监测相比,这个智能平台具有“识别准、效率高、成本低”三大优势。特派员还举例说:“以前靠人找虫,不仅累,还容易认错。现在识别率超过95%,不用太依赖经验;以前几天才能汇总一次数据,现在每20分钟更新,害虫啥时候多、啥时候防治最好,一看就知道。”

听到成本问题,种植户们更关心了。“传统人工监测每年至少要1万元经费,现在智能监测每年只要1000元,能省约90%的人力成本,还不用来回跑着找虫,交通费用也省了。”特派员的话让大家频频点头。

市农技管理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是“虫口夺粮”的基础,能指引粮农提前预防、精准防治,帮着提高粮食单产。这个平台用了物联网、AI图像分析等技术,能实现实时、快速、精准监测,为水稻病虫害防控提供有力支持。接下来,东莞还会继续引进智慧农业技术,推动科技赋能粮食生产。

文字:周桂清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