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学嘉年华 | 东莞科技名师成长沙龙第2场再续精彩
东莞+ 2025-09-15 20:43:10

“从趣味实验到科教融合,从课堂革命到育人突破,东莞科学教师正以多元探索勾勒教育新图景。”9月15日,由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主办、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承办的“东莞科技名师成长沙龙(第2场)”,在松山湖中心小学圆满落幕。

活动延续首场“名师领航成长路,科技赋能共前行”的核心宗旨,吸引全市40余所中小学的80位科技教育骨干现场参与,同步通过市青科协视频号直播,为东莞及珠三角地区科技教育工作者打造了一场兼具实践指导性与思想启发性的交流盛宴。

沙龙初心:以“成长”为核,破解教师专业提升难题

“近年来东莞科技教育成果亮眼,一批优秀教师斩获省市名师、特级教师等荣誉,在‘全省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中更是连续四年每年入选两名。但随着科学教育全面普及,教师队伍数量快速增长,专业能力提升的需求也愈发迫切。”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星原在活动筹备阶段强调,系列沙龙的核心关键词始终是“成长”——既要通过名师分享,拆解科技教师的成长规律,更要以优秀教师为标杆,为广大一线科技教师搭建学习互鉴的平台,最终助力区域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次第2场沙龙聚焦“科学教师专业进阶与科教融合实践”,特别邀请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三位深耕科学教育领域的骨干教师担任分享嘉宾。他们中,既有正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也有从“科学小白”逆袭为省级教学大赛一等奖得主的青年教师,覆盖不同成长阶段的实践经验,为参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成长参考。

莫春荣:“跨界”里的科学教师成长智慧

“刚接触航模教学时,我每月工资才200多元,却自掏1000多元请专家教练教我放航模飞机带。”“学生参赛初期水平不如资深前辈,就让学生‘偷师’——记住对方的站姿、航模飞行高度、拐弯角度,回来后一起模仿、研究原理,最后学生拿的奖项反而超过了对方。”分享伊始,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长助理、正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莫春荣,便以《用奋斗擦亮人生的底色:一位科学教师跨界成长的密码》为题,用自己早年“接地气”的经历,拉近了与现场参会者的距离。

学物理专业的他,被安排教地理、音乐、体育。不甘心局限于单一领域,他走出大山赴深圳教《自然》,后又来到东莞教《科学》,一干就是20年。在他看来,“跨界”是自己成长的核心密码,而这份跨界经历,也让他走出了“跨界成长阶梯”。

最初聚焦航模教学时,莫春荣曾陷入“重竞赛成绩、轻全面发展”的误区。“校长一句‘80名队员仅8人获奖,其余人难道就要带着挫败感灰溜溜离开吗’,像一记警钟,让我重新思考科技教育的本质。”此后,他跳出“精英教育”思路,转向“全面教育”——将科学课程内容细化为多个项目,让学生在完成不同项目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即便不参加比赛,也能收获成就感。让科学教育沉淀下来,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真正的科学教育。

跨界不止于教学内容。莫春荣还带领团队打破传统课堂壁垒,构建起“素养导向、问题主线、学生本位”的小学科学“现象教学”范式。从《梁桥的秘密》斩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到《小学科学现象教学》著作出版,再到成果辐射12省33市1000余所学校、惠及600万学生,他用实践证明:“课堂革命不是颠覆,而是让科学从课本走向生活,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探’。”

“我不仅是科学教师,更是科学教育工作者。”分享尾声,莫春荣提炼出“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汗”的教师成长三大密码。他认为,科技教育不只是教技能,更要点燃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而这需要教师先有追求卓越的梦想,再以扎实的计划和不懈的奋斗将其落地。

简玲珊:“五年磨一剑”,青年教师的逆袭范本

“别害怕公开课,大胆接下任务——磨课的时候,能和骨干教师、专家面对面交流,磨完课不仅能收获成熟的课例,还能衍生出课题、文章,有一群人陪着你成长!”小学科学二级教师简玲珊,以《五年磨一剑:科学小白的成长之路》为题,向现场参会者分享了自己的逆袭故事。

2018年刚入职时,简玲珊坦承连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都不熟练。作为“莫春荣名师工作室”助理,她从基础功抓起:每天坚持20分钟硬笔练字,提升板书素养;四年间撰写40余篇读书笔记,深入研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等专业书籍;反复打磨《小黄鸭升降的秘密》《种子的传播》等课例,仅《种子的传播》一课就修改了12稿,最终成功入选202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

2023年备战广东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时,简玲珊更是开启了“白天听课、晚上刷题试教”的高强度模式。“为了练演讲,我对着镜子反复调整语气;为了抠教学细节,团队陪着我磨课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小学科学学科一等奖。

“越努力,越幸运。”简玲珊感慨道,她的成长档案里,既有市级微课比赛一等奖、省级教育创新成果奖等荣誉,更清晰记录着从“临聘教师”到“编制教师”、从“课堂新手”到“骨干教师”的每一步脚印。而这份脚踏实地的成长经历,也为现场青年教师树立了“平凡起步也能快速成长”的榜样。

张国华:从“瓶罐实验”到“科教融合”,搭建科学教育新生态

“2012年成为东莞一知名民办学校首位专职科学老师时,我手里只有‘瓶瓶罐罐’,但我始终坚信,低成本也能做出高教育价值的实验。”小学科学一级教师、广东省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国华开启了分享。

早期教学中,张国华录制了上百部科学实验小视频,用“牙签压气球”“水中隐形术”等趣味实验点燃学生的科学兴趣。他还通过QQ群、博客分享实验视频,意外吸引了“科技爷爷”“科技奶奶”等专家的关注,并共同推动科学教育普及。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张国华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的科学素养看得见?”他将方向转向能物化的科学小实验,例如研究红蓝3D眼镜、纸弹簧、会下坡的小马等可落地的科学小制作。同时培养探究意识与项目意识,他曾主导《三年级养蚕课程》实践——学生通过养蚕、抽丝、研究彩蚕、制作蚕茧工艺品、义卖等。在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蚕有嗅觉吗?有味觉吗?有眼睛吗?”为了解决问题,进行了“蚕的视觉实验”等小课题,还引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甚至提出“蚕靠嗅觉找桑叶”的探究结论,相关成果获广东省中小学科技活动方案设计大赛一等奖。他注重生活化、情景化的科学教学,真正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如今,张国华的探索迈入“科教融合”新阶段。他联动松山湖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发出覆盖一至六年级的“科教融合”课程:一年级学生走进玖龙纸业,探索“纸的绿色之旅”;五年级学生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新型材料;六年级学生深入生益科技,了解“覆铜板与电子未来”。

“我们希望让学生在真实的科技场景中感受科学的力量。”张国华介绍,该课程已立项为东莞市“十四五”规划科普专项课题,相关案例获第40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项目一等奖。

专家点评互动,沙龙干货满溢

分享结束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胡继飞教授进行点评。他高度肯定三位教师的共性优势:“都善于抓住赛事机会,在实践中打磨能力。莫春荣老师的‘跨界’拓展了教育视野,简玲珊老师的‘磨砺’彰显了青年教师的韧性,张国华老师的‘融合’则呼应了科学教育的未来方向,他们的经历都值得大家借鉴。”

他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素养,还要有平台、有成果——要把想法落地为实践,把实践总结成文字。”“每个人的成长路径不同,有人得贵人点拨,有人在挫折中自我驱动,但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引领’至关重要,哪怕只是一句话的点拨,都可能改变成长轨迹。”

“我们希望通过一场场沙龙,让名师经验流动起来,让更多科技教师快速成长,共同为东莞科学教育注入持续动能。”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秘书长田德真说道。

文字:记者 赵海霞 图片:赵海霞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