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桌凝聚众人心血的七夕贡案,已在南丫村史馆长期免费对外开放参观 道滘融媒供图
在道滘,七夕贡案不仅是节庆仪式的重要组成,更是本土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62岁的叶康文(人称“文叔”),这位土生土长的“七夕贡案发烧友”,用数十年的热爱与行动守护这份文化记忆——他集结七位横跨五代的手工艺人“七仙女”,耗时一年纯手工打造6米长七夕贡案,如今在南丫村史馆长期公益展出,让道滘传统技艺之美“出圈”。
一份跨越半生的“贡案情结”
“要找回小时候的温度”
“一针一线、一丝一缕,都是道滘文化最动人的模样。”谈及与七夕贡案的渊源,文叔的眼神满是温情。自小在老一辈手作场景中耳濡目染,他对这项传统技艺产生了痴迷,数十年来始终专注研究,从工艺细节到文化内涵,都了然于心。
在文叔看来,如今不少七夕贡案依赖网购材料速成,少了旧时“慢慢做、细细缝”的匠心与温度。这份对传统的执着,让他在去年受邀担任道滘七夕贡案比赛评委时,一眼相中了南丫村的参赛作品——“那才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也正是这份触动,让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打造一桌真正属于道滘、能长期留存展出的七夕贡案,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手艺的魅力。
集结“七仙女”
五代手艺人共织6米文化长卷
想法落地,文叔立刻行动。他走遍道滘大街小巷,四处打听坚守传统的手工艺人,最终召集到七位分别来自上世纪50至80年代、横跨五代的手作达人——大家亲切地称她们为“七仙女”。这些阿姨们至今仍坚持纯手工制作七夕贡案,指尖功夫娴熟,对传统技艺有着同样的敬畏与热爱。
为了还原最地道的工艺,文叔自掏腰包采购材料,不设创作限制、不催进度,只鼓励“七仙女”们自由发挥,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作品。历经整整一年打磨,这桌6米长的七夕贡案终于完成:从架构搭建到细节装饰,全程无机械参与,纯靠手工雕琢;主题涵盖鹊桥相会、水乡风情、农耕场景,生动再现传统农耕社会的风貌习俗,一步一景皆成画。
仙鹤振翅的轻盈、花瓶纹样的繁复、叶片脉络的细腻、花瓣舒展的自然弧度……手工艺人们用一针一线串联起这些精美物件,不仅展现出道滘妇女的心灵手巧,更让濒临流失的古老技艺重新焕发生机。每一处细节,都是时间的沉淀;每一件作品,都是道滘文化的缩影。
公益展出传薪火
“只要有人学,我们就一直做”
如今,这桌凝聚五代人心血的七夕贡案,已在南丫村史馆长期免费对外开放参观。从材料采购到活动统筹,文叔全程公益投入;“七仙女”们也无偿参与制作,不为营利,只为让道滘的七夕文化被更多人看见、记住。
“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道滘有这么美的文化、这么细致的工艺。”文叔和“七仙女”们常聚在一起琢磨:怎么优化作品细节、怎么吸引年轻人关注。他们总说:“只要有人愿意看、愿意学,我们就愿意一直做下去!”
今年农历七月初六,看着观众在贡案前驻足欣赏、拍照赞叹,文叔的心里满是欣慰。他的心愿很简单:让道滘七夕贡案不再是“一年一见”的节庆限定,而是成为一张长期亮出来的文化名片,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家乡的文化根脉,让传统技艺在传承中“活”得更久、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