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队伍,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而在东江纵队的众多战斗中,梅塘战斗是在日军几乎偷袭成功的危急情况下,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抗击日军的重大胜利的经典战斗。
梅塘战斗遗址位于黄江镇龙见田村南面。这里的小山如今绿色葱茏,街巷依旧纵横有序,旧时战斗的痕迹早已湮没。但我们依旧能从眼前的文保碑刻的简要叙述中,想象出那场反偷袭战斗的惊心动魄和战士抵抗的沉着和坚决。
当我们走进东江纵队梅塘战斗陈列室,这所依托红色革命遗址资源新建的历史陈列场馆,以数字化手段打造线上实景学习空间,精心设计讲解导览,通过深入挖掘历史细节,让我们更全面、直观了解到东江纵队领导机关与黄江人民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历史原貌,了解东江纵队英勇奋战的历程。
发现日军偷袭,军民配合有序作战
1944年4月,驻广九铁路樟木头的日军,侦得东江纵队领导机关把东莞、宝安两地的一些部队集中在东莞梅塘地区整训的消息。当时,东江纵队第三大队、第五大队、东莞大队等集结在梅塘地区整训,东纵副司令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和军事特派员梁鸿钧等人在梅塘乡龙见田村组成领导机关,领导部队的整训。
龙见田村,西北面是一片水稻田,西面为花公山,北面是平点山、对面山,南面靠马山,东面为猪肝山,东北面为象山、飞娥山。田心至长安圩的公路从象山和猪肝山之间穿过。东南面为长山口。当时,第三大队驻龙见田村,第五大队驻长山口,东莞大队驻田心村,临时指挥部设在龙见田。
5月7日,日军盘踞在樟木头的加藤大队,秘密集结兵力五百多人,远道奔袭见田村。加藤大队3个中队和1个短枪队,配有炮队和马队,从距梅塘20公里外的樟木头出发,沿下流洞村边的小路,隐蔽地向龙见田村运动。
5月8日拂晓,在当地伪军和汉奸的带领下,其先头部队开至龙见田村边的右侧,企图占领马山高地,突袭驻村里的第三大队和领导机关。此时,天仍未大亮,同指挥部住在一起的第三大队正在出操,王作尧和邬强也同部队指战员一早起来,他们来到庙门口,习惯地观察周围的情势,在蒙蒙的晨雾中发现身穿黄衣的队伍向马山运行,他们判断是日军来偷袭。
第三大队大队长邬强同志立即命令正在出操的独立中队从西面抢占马山,掩护临时指挥部转移,并补充一句:“没有命令不准撤退。”与此同时,独立中队第一小队抢占马山头制高点,第二小队占领马山尾的主峰。邬强也随部队登上马山尾指挥作战,驻长山口村的第五大队,听见龙见田村方向战斗打响,立即指挥第一中队占领龙见田村东北面的象山,第二中队监视东西一线,第三中队占领龙见田村东面的猪肝山。与此同时,梅塘地区的党组织发动民兵配合部队作战。
日军伤亡近百,败退后10多名官兵自杀
马山是控制龙见田村的制高点,马山阵地的得失,是决定整个战斗胜利的关键。当天上午7时许,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分三路从东南、东北、正北向马山头进攻。独立中队第一小队严阵以待,等日军靠近阵地,立即集中火力猛打。战至上午11时,独立中队第一小队已连续打退日军4次冲锋,毙伤敌数十人,保证了纵队领导机关的安全转移。第五大队不断以火力威胁日军的左翼,支援马山战斗。
下午1时许,日军企图撤退。东江纵队指挥员布置部队展开追击战,东莞大队担任正面追击,由田心直插龙见田北对面山、平点山截击日军;第五大队从猪肝山、象山迂回,形成半月形包围,把敌围困在马山北侧。日军多次冲锋,企图抢占制高点,但在东江纵队的火力压制下,进退不得。下午3时许,日军两次施放烟幕弹,企图掩护撤退,均未成功。
战斗持续到黄昏,最后日军由汉奸引路,抄山边小路撤走。梅塘之战,日军伤亡近百人,撤回樟木头后士气低落,大队长加藤以下官兵10多人剖腹自杀身亡。东江纵队也伤亡较大,第三大队独立中队伤亡30多人,独立中队政治委员李忠(钟若潮)壮烈牺牲,独立中队长黎汉威负伤,第一小队指战员大部分牺牲。
梅塘战斗是在日军几乎偷袭成功的危险情况下,由于东江纵队领导机关指挥果断,指战员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民兵和群众的大力支援,使战斗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的胜利战斗,是东江纵队重创日军的一次胜仗。
正如田心村原村委书记陈东旺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所言,有国才有家,人民需要提高觉悟,懂得现在美好的生活都是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重走黄江梅塘战斗遗址,在刻碑前,在陈列室中,重温并宣传那段烽火历史,不仅是铭记过去,更是要传承革命先辈精神,教育下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