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万物有序!9月11日,东莞市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联席会召开,人大与政府同题共答、并肩作战,提出要“居安思危、系统谋划、重点推进”,共同推动我市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市政府分管领导,市直经济部门负责同志悉数参会。在全省推进产业体系向新图强的关键节点,如此高规格的联席会,足见东莞锻造“产业脊梁”的坚定决心。
通过市人大与政府的合力,东莞聚力打通产业升级的堵点、卡点、难点、痛点,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协同破局
高规格联席会突破壁垒
“东莞作为经济排头兵,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要当仁不让打头阵、当先锋,圆满完成省委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更好担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联席会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招群表示,助力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始终是东莞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东莞持续推进“强心”战略、城市品质提升、城中村改造、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
今年7月,经市委同意,由东莞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成立的工作制度,搭建人大、政府的协同平台,建立覆盖产业规划、问题攻坚、建言献策、监督落实的全链条协同机制,推动东莞构建“8+8+4”现代化产业体系。
协同工作机制突破传统行政壁垒,以召开联席会为抓手,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招群担任召集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曾坚朋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晓棠担任副召集人,市直有关单位为成员,并配套组建了综合工作专班。
记者了解到,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承担日常运转职能,并首次将四级人大代表深度嵌入产业决策全链条,全国、省、市、镇四级人大代表将通过代表调研、监督、建言渠道,构建企业诉求直通决策层的“民意快车道”。
△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协同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市镇人大、各级代表、政府部门聚力攻坚,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优化营商环境等六个重点领域,通过听取专项报告、加强预算法定监督、开展专项调研、人大代表视察等形式,打造“助AI企·献良策”、重大产业项目视察等特色活动。
市镇人大联动密集走访1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发现在“人工智能+制造业”方面,东莞面临科技研发、基础设施、数据治理、技术应用、人才生态等多重系统性挑战,经济发展还存在产业体系不够系统和完整,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新旧动能转换难度较大,产业领域还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
市镇人大还组织400多名人大代表,现场视察81个重大项目,详细掌握每一个项目的进度、存在困难,推动一批问题加速解决。同时,针对土地开发、产业导入、项目准入、涉企审批、基建统筹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分析研判提出意见建议。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形成了8份调研报告供省人大、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提出支持行业级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方式、优化市重大项目准入条件、建立重大项目施工单位“白名单”机制等建议,以人大之为、人大之智,助力东莞产业体系向新图强。
抢抓风口
产业升级坐不得等不得
累计推动160余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依托三部手机,形成了“智能终端一小时通勤圈”,90%的零件可在本地配套;
高端装备营收超5000亿元,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超2000家;
2025年上半年,新材料产业营收846.13亿元同比增长12.1%,全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营收166.62亿元,同比增长13.2%……
联席会上,一组数据展示了东莞产业殷实的“家底”。
东莞以“三来一补”起家,成功打造了以“万亿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五千亿级”装备制造、“千亿级”新材料为代表的“万、千、百”亿元级产业集群体系格局。
△长安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23万亿元新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55万亿元,营业收入位列全国第七、全省第三,工业企业总数超22万家,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前列。
但从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传统产业下行承压;产业结构单一,“三部手机”一家独大;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存在明显短板弱项。
“东莞产业结构待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承压。除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外,其他新兴产业规模小、缺乏引领性龙头。科技创新赋能不足、产业空间发展不高。”市发改局局长叶惠明直言痛点。
内生压力下,时代风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行。东莞先后入选国家级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中央财政支持的城市更新行动首批城市名单、国家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功争取国家22项政策赋能。
东莞坚持“制造业当家”不动摇,明确建设“8+8+4”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以市政府“一号文”“二号文”的形式,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以及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移动终端、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一批专项产业政策,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化生态。
“我们要划分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大产业层级,明确各赛道核心产品和技术方向。”叶惠明表示,紧扣产业发展短板和瓶颈,东莞将做强支柱特色产业,支持“三部手机”参与市级互联网平台建设,抓“卡脖子”国产替代机遇,开放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应用场景,加快建设35个现代化产业园区,聚焦“8+8+4”产业需求定向引育人才。
“要推动镇街(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依托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推动国资深度参与。”市科技局副局长盛永明道出了紧迫感,他表示,积极抢抓产业技术变革风口,布局“AI+生物医药、核医疗、合成生物”三个未来生命健康产业新赛道。
人大之为
推动政策从“纸面”落到“车间”
本次联席会,东莞人大通过搭建高水平联席对话平台,进一步凝聚人大、政府等多方力量,聚焦产业协同、创新生态、要素配置、政策衔接等关键议题,共同研判问题、提出务实举措、突破发展瓶颈。
值得关注的是,9月11日联席会参会阵容实现了“跨界融合”:除发改、科技、工信等产业主管部门外,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等相关机构负责人,以及各镇街人大主要负责同志全程参与。
顶格配置背后,是东莞直面产业结构短板、抢抓历史机遇的急迫感与使命感。
联席会上释放的三大信号——锻长板、补短板、立新柱。这是东莞破局的三大抓手,也为后续东莞产业体系建设勾勒出清晰路径。
锻长板——进一步挖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性产业增强潜力,强化智能移动终端等重点领域补链强链,以国家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基地建设为引领,引导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切实巩固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
补短板——聚焦金融、现代物流、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文旅+消费”领域,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
立新柱——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前沿技术与东莞丰富的工业生产场景结合,聚焦垂直领域支持行业级大模型研发平台建设,构建“基础底座筑牢、应用场景深耕、生态系统繁荣”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超前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未来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
“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全市上下共同的责任。”联席会上,骆招群要求,立足人大职能,加强靶向监督和立法供给,充分发挥代表在亲商稳商、创新创业、技术改造等方面作用,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聚力攻坚、重点推进。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六个重点领域,根据调研、视察、审议等情况,分专题深入分析我市产业发展优势,系统梳理卡点堵点问题和对策建议,形成系列专题的问题台账、工作台账,挂图式推进,清单化落实,以工作专班的形式交市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并建立督办落实机制。
“根据前期调研情况,我们系统梳理卡点堵点问题和对策建议,将问题和建议条目化、清单化,形成了六个专题台账,并提交市政府相关部门。”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相关部门将报送办理进展情况,真正把调研成果落实好、运行好、深化好,推动“8+8+4”现代化产业有效落地,确保政策从“纸面”落到“车间”。
市人大常委会把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嵌入计划规划、预算监督、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债务管理监督之中。今年,还将《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执法检查与专题询问相结合,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组关于《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推动有关部门在科技创新强基等方面精准发力。此外,还将听取市政府关于《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 大力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议案》办理情况。
以协同机制突破壁垒,以专题台账推动督办压实责任。全市人大系统和各级人大代表齐心协力、同向发力,人大、政府凝心聚力,将建设“8+8+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变为实景图,奏响产业升级“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