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长安福海学校 蒋呜涛《踏寻东纵征程 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9-14 22:19:23

晨雾轻笼的东莞市大岭山,像一幅晕染的青绿画卷,而东江纵队纪念馆的朱红馆门,便是画卷中最厚重的一笔。当我们这群青少年学子迈过门槛,时光仿佛在此折叠——七十余年前东江战士们的呐喊声与脚步声,穿越历史的尘埃,犹在展馆内轻轻回响。

展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时光的信使。玻璃展柜中,一双草鞋的麻线已泛出深褐色,鞋底密布的补丁像极了战士们走过的坎坷山路,仿佛能看见他们赤足踩着荆棘,在夜色中奔赴战场;墙角的土制手榴弹外壳锈迹斑斑,却藏着游击队员以弱胜强的智慧;泛黄的《前进报》原件上,“坚持抗战,保卫东江”的字样依旧醒目,油墨香里似乎还裹着硝烟的味道。讲解员指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沙盘,指尖划过标注“秘密交通站”的村落:“当年村民们用蓑衣藏情报,用竹筒送粮食,军民同心才守住了这片根据地。”我们俯身凝视,沙盘上的溪流与山道,瞬间化作战士们与群众并肩作战的鲜活场景。

“黄潭战斗”复原展区前,我们不约而同放慢了脚步。昏暗灯光下,仿真战士们或趴在岩石后瞄准,或紧抱炸药包冲锋,耳边传来的模拟枪声与号角声,让空气都变得凝重。墙上的老照片里,十六岁的交通员阿妹扎着麻花辫,眼神却透着超越年龄的坚定;十八岁的战士小李握着缴获的机枪,笑容里满是胜利的骄傲。“他们和我们一样大,却扛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身旁的同学轻声感叹,我忽然读懂,青春从不是安逸的代名词,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

离馆时,阳光已洒满纪念馆广场。我们在东江纵队群雕前驻足,雕像上战士们紧握钢枪的姿态,与我们胸前闪耀的团徽相映。有人提议合唱《东江纵队之歌》,我们嘹亮的歌声仿佛在山间回荡,那一刻,先辈的精神似乎顺着歌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

走出纪念馆,大岭山的风带着草木清香拂过脸颊。这次踏寻东纵征程,我们不仅触摸了历史,更接过了革命精神的火种。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或许无需面对枪林弹雨,但在课堂上钻研知识、在社区里服务群众、在实验室里攻克难题,都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相信我们定能让东纵精神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属于青春的奋斗华章。最后,我想吟一首小诗来抒发一下我心中的感想:

大岭风烟忆昔年,

东纵英魂浩气传。

少年当秉凌云志,

再谱新篇耀九天!

作者:东莞市长安福海学校 初二 1班 蒋呜涛;指导老师:肖前新

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