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长安福海学校 王心如《沿着东纵红色脚步 奏响时代精神赞歌》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9-14 22:11:32

晨雾漫过大岭山的翠峦,将东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的朱红檐角浸染得愈发厚重。当我们这群青少年学子推开纪念馆的大门,仿佛穿过时光的隧道,与七十余年前浴血东江的英雄们,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展馆内的灯光柔和而庄重,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不屈的故事。玻璃展柜里,一双草鞋的麻线已泛出灰褐色,鞋底密密麻麻的补丁,是战士们翻山越岭、昼伏夜出的印记;墙角陈列的土制地雷外壳布满锈迹,却仍能让人想见当年游击队员用智慧对抗强敌的机敏;泛黄的日记本上,娟秀的字迹记录着护士小林“多救一个战友,就多一分胜利希望”的决心,纸页间仿佛还残留着硝烟的气息。讲解员指着一幅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实景沙盘,轻声说道:“当年东纵战士就在这片山林里,靠着群众送的粮食、藏的伤员,硬生生在敌人的封锁线上撕开了一道道口子。”我们俯身细看,沙盘上蜿蜒的山路与错落的村落,瞬间鲜活成战士们穿梭的身影。

“黄潭战斗”场景复原区前,我们久久驻足。昏暗的光线下,仿真战士们有的匍匐在草丛中瞄准,有的紧握着炸药包准备冲锋,耳边传来的模拟枪声与号角声,让人心头一紧。身旁的同学轻轻攥紧了拳头,有人低声说:“原来课本里的‘以少胜多’,是用这么多热血换来的啊!”展区墙上,一张张老照片格外醒目:十六岁的交通员阿芳冒着炮火传递情报,十八岁的战士阿强在战斗中缴获日军机枪,二十岁的宣传员阿玲用山歌唤醒民众——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却在民族危亡时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

离馆前,我们在纪念馆广场的东江纵队群雕前集合。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雕像坚毅的面庞上,也照亮了我们胸前的团徽。大家自发唱起《东江纵队之歌》,歌声虽稚嫩却嘹亮,与山间的松涛相映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重走东纵路,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接过先辈手中的精神火炬继续前行。如今,我们无需再面对枪林弹雨,但校园里攻克难题的坚持、社区中志愿服务的热忱、实验室里钻研创新的执着,都是对东纵精神的传承。

走出纪念馆,大岭山的风拂过耳畔,带着草木的清香。沿着东纵战士的脚步,我们不仅读懂了历史的厚重,更找到了青春前进的方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必将以红色基因为笔,以奋斗为墨,在祖国发展的画卷上,去奏响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精神赞歌吧。最后,我想吟唱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大岭巍巍铸史篇,

东纵忠魂照宇寰。

今朝踏迹豪情起,

再奏赞歌咏流传!

作者:东莞市长安福海学校初二5班 王心如;指导老师:肖前新

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