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的东莞市大岭山,层林叠翠间藏着一段热血记忆。当我们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朱红的馆墙如同展开的历史画卷,将七十余年前东江儿女浴血抗战的故事,缓缓铺在眼前。
展馆内,玻璃展柜里的物品带着岁月的温度:一双草鞋鞋底缀满补丁,那是战士们翻山越岭打击日寇的见证;一支锈迹斑斑的步枪,枪托上还留着战斗时的凹痕;泛黄的《前进报》原件上,油墨字迹依旧清晰,字里行间满是“保卫东江、还我河山”的呐喊。讲解员指着一幅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地图,轻声讲述:“当年东纵战士就在这片山林里,用土枪土炮和灵活的游击战,让日军闻风丧胆。”我们俯身细看,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仿佛变成了战士们穿梭的身影。
最让人心潮澎湃的是“黄潭战斗”场景复原区。昏暗的灯光下,仿真战士们或隐蔽在岩石后瞄准,或俯身传递弹药,耳边传来模拟的枪声与号角声。身旁的同学忍不住放慢脚步,有人轻轻触摸展区外的玻璃,眼神里满是敬意。“原来课本里的‘东江纵队’,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真真切切曾在这里战斗过的英雄!”一位同学油然而生地感叹。
在“青春东纵”展区,一组老照片格外醒目:十六岁的交通员阿妹冒死传递情报,十八岁的战士小李在战斗中缴获日军机枪,二十岁的护士小林日夜照料伤员。看着照片里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春面庞,我们忽然懂得,当年的“爱国”不是口号,是少年人放下书本拿起枪的勇气,是年轻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这让我想起身边的伙伴:有人利用假期参与红色宣讲,有人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有人在实验室里为科技强国奋力攻关——原来红色基因,早已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续写新的篇章。
离馆前,我们在纪念馆广场的东江纵队战士雕像前驻足。阳光洒在雕像坚毅的面庞上,也照亮了我们胸前的团徽。大家相视一笑,无需多言,却都读懂了彼此心中的信念:重走东纵路,不仅是回望历史,更是接过先辈的接力棒砥砺向前。
走出纪念馆,大岭山的风依旧轻柔,而每个人身上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或许无需面对枪林弹雨,但“爱国、奋斗、担当”的东纵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前行的灯塔。我们必将以青春之名,承红色之魂,在新时代的“抗战路”上,去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爱国华章!下面请听我们的肺腑心声:
大岭丰碑浩气传,
东纵英烈捍国安。
吾辈当常温旧路,
不负时代谱新篇!
作者:东莞市长安福海学校初二1班 丁凤;指导老师:肖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