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东城第六小学 郑妙琪《机床下的火花》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9-14 17:10:24

今天,我们去了一个特别的地方——黄江镇的东江纵队兵工厂遗址!我一走进去,就发现角落里有台好大好大的机器,它静静地站在那里,身上长满了锈,齿轮也一动不动。可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它下一秒就要“咔擦咔擦”地转起来了!管理员李爷爷用粗粗的手摸了摸机器:“以前呀,战士们就在这里用捡来的零件,做出了第一把自己的枪呢!”

机器旁边的架子上,摆着好多玻璃罐。我踮起脚尖仔细看——里面有塞满东西的啤酒瓶,绑着铁片的木棍,还有用自行车链条做的“手榴弹”。李爷爷指着一个贴满布条的瓶子说:“这是‘小鬼班’做的!那时候用浸了油的布条当引子,点着了要赶紧扔,慢一点点就危险啦。”展柜里还有一张发黄的图纸,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武器,角落里签着“阿强,16岁”,字迹圆圆的,像个小娃娃写的。

“阿强是个小师傅,”李爷爷眼睛望着远处,轻轻地说,“坏人来的时候,为了救大家,他抱着自己做的炸弹冲了过去……后来,我们在碎房子里找到这张纸,上面还沾着他的血呢。”墙上挂着一张老照片:十几个小哥哥围在机器旁,脸上沾满黑乎乎的油渍,眼睛却亮亮的,像火花。他们没有好工具,就用锤子敲、锉刀磨,把一块块废铁变成保家卫国的武器。

看着这些“大家伙”,我回想起了上周的校园科技节,我和同学用3D打印机做模型。机器“嗡嗡”地响着,一层一层地把模型“吐”出来。当看到那细细的线变出形状,我想起了机床旁的这些小哥哥。他们用旧工具、用汗水守护家园,而我们用新机器、用创意建设祖国。不一样的方法,却是一样的精神。

机床下的火花从来没有熄灭过,它从阿强哥哥的手里,传到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铭记东江纵队的历史,铭记民族崛起的历程!

作者:东莞市东城第六小学二年级6班 郑妙琪;指导老师:蹇安慧

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