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夏日,空气里浸润着荔枝的甜香。我们“重走东纵路”旅行团站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前,听导游讲述东江纵队的故事。我的目光,却被遗址边一棵虬枝盘错的荔枝老树深深吸引——树干上那道深可见骨的伤痕中,竟蹿出新枝,累累红果压弯了枝头。
“这棵树,见证了那段抗战岁月。”一位白发老伯拄杖走来,轻抚树上的伤痕,“1943年,鬼子扫荡时砍了它一刀。谁想第二年春天,它又发出了新芽。”在他的叙述中,我触摸到了东纵精神的另一种温度。那些战士们,正如这棵荔枝树:虽被战火灼伤,却执意生长,以最甜美的果实回报大地。
在大岭山纪念馆里,一支锈迹斑斑的老式步枪静卧展柜。讲解员说,它曾属于一位游击队员。1944年,为掩护村民转移,他以这支枪与日军周旋,直至所有人安全撤离。
“阿辉最后……牺牲了吗?”我低声问。讲解员摇摇头:“他负伤后被老乡藏进荔枝林,靠落果活了下来。伤愈后,他继续战斗,直至抗战胜利。”
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东纵精神的完整模样:它不只有钢枪般的刚毅,更有荔枝般的柔韧。钢枪守护生命,荔枝滋养希望,这两种看似相悖的品质,在东纵战士的身上完美融合。
走入东莞的现代图景,我看见这种精神仍在延续。松山湖科技园中,科研人员攻坚“卡脖子”技术时的执着,一如当年持枪坚守的战士;荔枝林边,新农人借网络将鲜果卖向世界,延续着那份甜美的坚韧。
在荔枝老树下,我们品尝今年新摘的果实。甘甜的汁液滑过指尖的刹那,我仿佛尝到了历史的滋味——不仅有抗争的苦涩,更有胜利的回甘。
重走东纵路,我真正明白:红色基因不仅是展柜里的旧物,更是流淌于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是中国人世代相承的优良品质。就像那棵伤痕累累却果实丰硕的荔枝树——真正的坚强,不仅是不服输的勇气,更是受伤之后依然选择希望、选择结果;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老精神在新土壤中再生新枝、再结甜果。
告别时,夕阳为荔枝树镀上金边。那道深刻的伤痕不再刺眼,反而像极了一个微笑。它仿佛在说:孩子,请记住这种子般的信念——即便被埋进最深的黑暗,也要向着光生长,以甜美的果实证明生命不可征服的尊严。
钢枪会锈蚀,荔枝年年红。重走东纵路,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追寻者,更是这种子的传播者,是这个时代的传承人:让坚韧与甜美同时绽放于我们的青春——这才是对东纵精神最好的继承,也是对先烈最深切的告慰。
作者:东莞市长安雅正学校初二8班 许靖平;指导老师:王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