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全景。南方日报记者 姚志豪 梁钜聪摄
再过不到两个月时间,第十五届全运会将举行。粤港澳大湾区11城,将与粤东粤西粤北8城,携手开启这场体育盛宴。34个大项、419个小项竞技对决激情绽放,更有23个大项、166个小项群众赛事点燃全民热情。
这不仅是中国体育的狂欢,更是19座城市办赛能力的“实战检验”。办赛就是办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也将迎来一场城市韧性的大考。
GDP占全国约九分之一,常住人口超8688万,城镇化率达89%,坐拥广深港澳四大世界级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理应在韧性城市建设上先行一步,探索全新模式,交出湾区答卷。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当前城市工作七大重点任务,将“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置于战略高度。然而,韧性城市对于中国城市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超越赛事,一场关于“城市韧性”的大考将在大湾区开启。
什么是“韧性城市”?
不同于“创新城市”“宜居城市”等目标,“韧性城市”仍是一个新鲜而前沿的词语。韧性城市不只关乎抗灾,更强调扛得住、恢复快、自我进化,是一种更高级的城市能力。
全球大城市几乎都在面对如何永续发展的课题。而粤港澳大湾区——这片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今年也已多次经历突发考验:
6月18日凌晨,肇庆怀集怀城街道,绥江水位破百年纪录,洪水漫城、街道成河。怀集县防汛指挥部提前启动防汛I级响应,超5000名救援人员迅速集结,一夜安全转移7.8万人,将洪水灾情化解为一次有序大救援。
7月初,佛山顺德区北滘镇林头社区,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悄然出现,全市迅速响应,掀起爱国卫生运动和科学灭蚊行动。经过50天奋战,佛山日新增病例从最高674例降至24例。8月26日,佛山宣布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防控策略转为常态化防控。
8月6日,广州白云区大源街,连日大雨引发大源村黄庄片区山体垮塌,房屋受损、14人被困。在多部门不间断救援下,所有人员被找到并安置,7人受伤送医、无生命危险。灾难无情,但应急系统与救援网络高效运转。
这些城市突发案例,正是大湾区对“韧性城市”建设的迫切呼唤。
大湾区为何要有“韧性”?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并列入七大重点任务。韧性城市建设措施,涵盖推进地下管网更新、严格限建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等。
这些举措,无不指向两个核心关键词——“安全”与“可靠”。一座真正有韧性的城市,应在风雨前严阵以待,并在冲击中快速站起来,且应对灾害能力更强。“韧性”应该像“免疫系统”,不只是突发情况下的应急,更是日常的默默守护。
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地位显著。据《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登顶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这里经济发达,GDP超14万亿元,占全国GDP约九分之一。
这里人口集聚。常住人口达到8688.4万,接近东京首都圈的两倍。
这里产业聚合,已形成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这里城镇化率高,城镇化率达89.0%,已形成多中心、多圈层、多节点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坐拥广深港澳四大核心城市,形成深港、广佛、珠澳极点支撑,在经济、人口、产业、城镇化率表现卓越的城市舰队,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又强又韧”。
“以赛促韧”新探索
3.6万运动员竞逐、4.5万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大湾区城市而言,关于城市韧性的“比赛”,早已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
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升级老旧管线。地下管线被喻为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广州,全市管线纳入网格化管理,形成发现、核实、查处和检查督办的闭环管理机制;在深圳,面对干线、支线和小型管廊建设项目,干支分离、干缆分离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中山,承载供水、供电和通信等服务的翠亨新区地下综合管廊,确保城市高效运转。
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高层建筑过去是城市繁华的象征,如今则引发对城市安全的深刻反思。
在佛山,严控超限高层建筑,严格落实“无批复不施工”,不对未取得批复的项目出具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在东莞,严格落实“100米以上建筑应严格执行超抗震设防审批”“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等。
本届全运会还首次实现不新建大型场馆。75个比赛场馆,超九成为旧场馆升级改造。
广州完成30个场馆微改造,探索绿色低碳场馆改造路径。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深圳突出“科技办赛”,18个场馆完成智慧化改造。深圳市体育中心部署了1707个WiFi接入点、实现双千兆网络覆盖;珠海打造现代化与科技感的场馆,横琴国际网球中心规划了无障碍座椅、盲道等设施,紧急报警系统等智能化工程同步落地;惠州从“说话”的盲文导览地图,到对标国际标准的滑板赛道,再到精细化服务配套,全力优化赛事场馆设施,推动全运兴城;中山为向残疾人朋友提供高品质服务,特邀残疾人代表、志愿者及专家实地体验场馆的无障碍设施,系统评估安全性和实用性。
强化自然灾害防治,做好防洪和抗涝。
经历6月洪水,肇庆提出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夯实工程基础、完善应急机制、强化统筹保障组合拳,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今年3月,以特大暴雨引发的复合型灾害为模拟背景,大湾区跨境联合演练在香港收官,推动大湾区应急救援体系整合。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确保“矛盾不上交”,江门加快构建“智慧网格+综治中心+‘粤平安’平台”智能化工作体系,力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完善“空中巡”举措,深圳逐步形成步、车、摩、视频、空中“五位一体”巡逻防控体系,实现快速处警;推进“雷霆2025”,澳门持续优化警务策略,强化对重点区域和时段巡逻力度,保障居民和游客安全……
韧性城市是安全底线,大湾区城市正通过“以赛促韧”,打造真正能抗能打能适应的“城市生命体”。届时,大湾区展示的不只是体育,更是一系列“韧性城市”建设的新探索。
■专家声音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宋丁:
锚定三大维度建设韧性城市
大型赛事推动互联互通,绿色发展、数字化、更高开放度成为大湾区韧性城市建设新锚点。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宋丁看来,粤港澳联合举办全运会,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
“举办十五运会对大湾区韧性城市建设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宋丁表示,这也为大湾区城市提供了一个协同合作的“锚点”,通过赛事促进城市间取长补短,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谈现状:
韧性城市建设仍存在不平衡
宋丁提出,韧性城市主要体现在两个核心维度:一是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实现平滑稳定运行和高度整合,避免因某个薄弱环节出现断崖式失衡;二是城市具备强大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效抵御来自自然或社会的重大冲击。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丁指出,大湾区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已进入大规模“补短板”工作,着力强化城市韧性,努力使城市各结构和要素间形成相对平衡。
在应对重大危机方面,今年的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大湾区城市展现出了更强的抵御冲击能力。不过,在他看来,大湾区韧性城市建设水平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大城市在韧性建设方面投入更多资源,韧性强度明显更高;城市内部不同城区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这方面是接下来韧性城市建设需要发展的方向。”宋丁表示,交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都需要朝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需要大湾区城市付出更多努力。
谈赛事:
建设韧性城市迎重要契机
宋丁表示,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对于推动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通过联合举办体育赛事,各城市可以围绕一个事情齐心协力。”宋丁提出“以赛促韧”三部曲。首先,举办大型赛事需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这将推动大湾区交通网络的一体化发展;其次,赛事举办期间公共服务需求大增,将促进医疗、安保、应急管理等公共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最后,赛事期间的大量人流物流将检验并加强城市的承压能力和应急响应机制。
“这些工作都会提高大湾区城市的韧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举办赛事对大湾区韧性城市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宋丁表示,赛事结束后,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将继续惠及城市居民,成为城市持久的韧性资产。
谈方向:
建成具全球影响力的韧性城市群
谈及大湾区韧性城市建设的未来路径,宋丁提出三个需要重点锚定的新维度。
首先,绿色发展应被置于首要位置。“没有绿色发展就没有城市韧性。绿色发展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直接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能力。大湾区城市需要加强在清洁能源、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
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是第二个关键维度。宋丁认为,未来韧性城市不仅是对传统城市的简单升级,更体现在对数字经济、数字资产导入的深度。“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深,对未来城市韧性的成长越有利,越有效率、效能和效益。”他建议大湾区城市加大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物联网等领域的投入,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宋丁认为,更高水平的开放是大湾区韧性建设的第三个维度。他指出,尽管同属粤港澳大湾区,但各城市间的互动开放度仍有提升空间。建设韧性城市群必须打通各个环节,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配套。“如果把韧性城市看做一韧性城市群的话,它一定要打通各个环节。借助十五运会契机,粤港澳三地可以大力推进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应急管理协同联动等方面工作。”
“通过这三个锚点,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将传导城市韧性,推动大湾区韧性整体跃升。”宋丁认为,随着绿色发展、数字化和开放度的不断提升,大湾区有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韧性城市群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