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沉迷手机、厌学自伤?这不是叛逆,是心理警报!
东莞+ 2025-09-12 19:45:34

新学期伊始,校园重现欢声笑语,但一些孩子的内心正经历着不被察觉的风雨。

曾经人缘好、成绩优、开朗阳光的初三学生小明,突然变得“身体不舒服”,频繁请假却查无异常。他把自己锁进房间,整天盯着手机,不交流、不吃饭、不睡觉。家人认定是“手机害的”,没收手机、反复讲道理,却没想到孩子开始伤害自己。

孩子内心的阴晴风雨,需要被察觉和关注

在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主治医师熊灿标看来,心理和身体一样,也会感冒发烧。学业压力、社交关系、自我认同的变化,都可能让青少年心理“失衡”。这些信号常被误读为“青春期叛逆”或“抗压能力差”,实则是心灵发出的求救信号。

别把“心理感冒”当矫情!这四大信号要警惕

持续情绪低落:连续两周以上心情压抑,对曾经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活着没意义”的念头或自伤行为,需高度警惕抑郁。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抑郁未必表现为低落,也可能以易怒、暴躁掩盖内心的无力。

焦虑躯体化:考试前失眠、手抖是常见紧张,但若每天早晨想到上学就心慌、头痛、胃痛,反复担忧“考不好怎么办”“被同学嘲笑怎么办”,而体检无异常,则可能是焦虑障碍的征兆。

社交回避与敏感:突然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害怕被关注、拒绝上学,可能是社交恐惧的表现;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反复纠结自己是否“丢脸”,则指向自我认同混乱。

行为失控:突然沉迷手机(尤其是以游戏、短视频逃避现实)、饮食紊乱、昼夜颠倒,甚至出现自伤行为,往往是情绪无法正常疏导的结果。

“孩子的心理困扰并非无源之水,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熊灿标强调,这些行为信号,其实是孩子在无声地呼喊:我需要被看见、被理解。家长的态度与回应方式,恰恰是孩子能否顺利走出心理困境的关键。防范于未然,远胜于补救于已然——唯有从日常点滴做起,才能真正为孩子的内心筑起坚实的防护墙。

孩子心理出问题,家长第一反应很重要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沟通,是因为预判会遭到说教、批评或被否定。

“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情绪”,熊灿标提醒,“不要说‘这有什么好哭的’,而是说‘想哭就哭一会儿,我陪着你’。”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才愿意透露内心世界。

把关心落到实处。泛泛的问候容易让孩子感到敷衍。具体的行为更能传递温暖——比如在孩子压力大时,默默递上一盘水果,说“累了吧,歇一会儿”。

允许孩子不完美。许多孩子的焦虑源于“必须优秀”的执念,背后是害怕让父母失望。明确告诉孩子:“无论你考多少分,我们爱你,只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

警惕“为你好”的控制。健康的爱是托举而非掌控。要培养有思想、能负责的独立的人,而非唯命是从的“乖孩子”。

熊灿标提醒:如果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显著低落、食欲睡眠大变、社交封闭、自伤言行、学习能力急剧下降等情况,家长应主动陪同寻求专业帮助(学校心理老师、医院心理科、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青春期的心理波动是成长路上的“减速带”,提醒我们慢下来关注内心。不必对“心理问题”谈虎色变。新学期,愿每个孩子都能被允许按自己的节奏成长,愿每个家庭都是安全的港湾。

文字:记者 刘召 实习生 何卓琳 图片:本报资料图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