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特奥会跆拳道比赛燃动惠州
南方日报 2025-09-12 16:54:44

日前,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跆拳道比赛在惠州体育馆举行。这是惠州赛区首个残特奥会项目,赛程4天,共设置32个项目。开赛首日,产生10枚金牌。

赛事背后,惠州全力护航。惠州体育馆完成了高标准的无障碍改造,273个志愿服务站点共785名志愿者在交通要道、商圈景点等地提供赛事咨询和便民服务,营造文明、有序、安全的观赛环境。

一场比赛,既是一次竞技盛会,也是展示城市发展的窗口。本届残特奥会,惠州联动科技、艺术与体育,让赛场内外充满人文底色,呈现有激情、有温度、有亮点的体育盛会。

创多个历届之最

开赛首日产生10枚金牌

从跆拳道比赛报名情况来看,此次赛事呈现“三最”特征:覆盖面最广——23个省区市及特别行政区的261名运动员参赛,较上届增加3支队伍、42名运动员,其中,香港队首次派队参赛;项目最丰富——新增竞技K44混合团体等项目;包容性最强——年龄跨度从12岁到52岁。

赛场上,运动员身着护具、眼神坚定。面对强劲对手,有人顶住比分胶着的压力连续进攻,有人在落后时咬牙反击、逆转战局,现场观众的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

比赛首日,经过多轮激烈对抗,10个级别冠军出炉。在男子K44级别中,分别为甘肃代表队马英虎、浙江代表队周应昊、山东代表队陈世赫、浙江代表队董德胡、山东代表队刘路东。在女子K44级别中,分别为内蒙古代表队闫博、浙江代表队姚依楠、福建代表队汤琪、山东代表队邵倩和李羽洁。

“此次夺冠不容易,好在结果让自己满意。”在拿下女子K44级57公斤级金牌后,李羽洁语气沉稳,自信满满。只有24岁的她,却已经拥有8年赛事经验,而这也是她第三次站上残特奥会的赛场。

本届残特奥会,惠州市共派出11名残疾人运动员,分别参加自行车、轮椅篮球、硬地滚球、聋人网球、乒乓球、盲人足球、聋人篮球项目。此前,在深圳举办的残特奥会自行车比赛中,来自惠州市博罗县的视力残疾运动员陈志怡夺得1金1银。

场馆焕新

场内外闪耀“科技范儿”

6月以来,惠州相继举办残特奥会跆拳道、大众跳绳测试赛,对赛事组织、安全保障、医疗保障、志愿服务等流程进行了有效测试,为到来的残特奥会比赛奠定了良好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此次赛事举办场地,惠州体育馆对比赛场馆、运动员通道、卫生间等均进行了高标准的无障碍设施升级改造,以科技赋能赛事。针对视障人士,体育馆在主场馆观众、运动员、贵宾流线等关键节点增设语音提示装置,与物理盲道协同构建起“数字盲道”,视障人士无需依赖他人即可自主通行;针对肢残人士,体育馆开发了场馆无障碍通行小程序,方便肢残人士规划专属无障碍通行路线;针对聋哑人士,赛区开通远程手语服务,扫描专属二维码即可呼叫手语老师实时翻译。

走进体育馆,观众入口两侧设置了科技助残展区。展区内,肢体类辅具、假肢关节、助听器等设备整齐陈列,分类展示出行辅助、儿童康复、无障碍沟通等不同领域的助残器具,观众可通过近距离观察、亲身体验,了解各类辅具如何破解残疾人在生活、出行、沟通中的实际难题。

在赛会志愿服务方面,来自惠州学院的159名赛会志愿者,提供酒店接待、运动员辅助、反兴奋剂教育拓展助理、竞赛协助、引导咨询、秩序维护、观众服务等规范化、专业化服务,确保赛事顺利进行。在城市侧志愿服务方面,采用新设共建、就地转化、阵地融合等方式,充分盘活现有资源,在比赛场馆周边以及惠城区商圈景点、交通要道、党群服务中心等多场景设置273个志愿服务站点,共785名志愿者开展赛事咨询、便民服务、交通劝导、应急救援等多样化服务。

此外,惠州还以“非遗+赛事”为纽带,将千年古城的文化基因融入残特奥会。在赛事开赛仪式及中场环节,场馆内将带来省级、市级非遗表演,同时联动本土原创文艺精品,结合现代舞台科技,实现“体育竞技”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文字:张国威 图片:王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