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半导体企业接连落子羊城
南方日报 2025-09-12 16:54:21

在南沙万顷沙镇万泰路,“芯片一条街”已初具规模。图为落户在此的芯粤能项目。受访者供图

在全国半导体江湖中,广州身处什么段位?

外地资本暗流涌动、行业巨头用实际行动投票,近期关于广州芯片接二连三的消息,揭示出中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的格局之变。

9月4日,芯原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完成注册,将在白云建设“华南研发中心”,补上半导体IP领域的重要一环。

三个多月前,广州本土培育的超级独角兽,粤芯半导体正式启动IPO。这家曾连续三年入选胡润独角兽榜单的企业,估值达160亿元。

如果将视野再放远,“重磅炸弹”还有不少:

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中微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华南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芯粤能车规级、工控级碳化硅芯片实现量产;增芯国内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投产启动……闷声发财的“广州芯”,近年迎来“大爆发”时刻。

从岭南芯片制造的“一穷二白”,到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核心承载区,广州“强芯”进行时,如何搅动“芯片江湖”的“一池春水”?

群“芯”璀璨

从“单点突破”走向“集群生长”,广州半导体以务实创新的风格,结合地域特色发展出独特技艺。

时间拨回21世纪头十年,彼时广州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刚刚起步,以市场自发形式为主,产品类型则集中于分立器件与光电子元件版块。

直到粤芯的出现,这个缺口才终于被填补。

2019年,粤芯的第一条12英寸晶圆产线投产,成为广东首个实现量产的12英寸晶圆制造平台。随后,粤芯一二三期产线相继投产,总投资超300亿元,总产能近9万片/月。

凭借着一己之力,粤芯盘活了广州半导体产业链,累计近150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广州。

与此同时,广州还依托广汽、小鹏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大力发展车规级芯片。过去,车企用的车规芯片,大多依赖进口。一旦国外供应链出问题,整车生产就会“卡脖子”。

芯粤能的出现,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其碳化硅芯片,耐高压、耐高温,适合新能源汽车用。现在,芯粤能每月能生产2万片碳化硅晶圆,换算成芯片,能供近8万辆新能源汽车使用。

设备和材料环节,广州也在“补短板”。中微公司的华南总部,主要做刻蚀机研发和生产。刻蚀机的精度,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中微在这里建总部,能近距离服务粤芯、增芯等晶圆厂。

芯片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也在加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芯片中央实验室配备万级洁净空间、恒温恒湿实验空间等全套先进芯片设计和测试设备,从芯片设计、测量、测试到应用场景的科研仪器一应俱全,是世界一流的芯片实验平台。

当各地凭借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形成特色鲜明的不同门派时,作为“后起之秀”的广州,因地制宜探索“独门绝技”,融入“芯片江湖”,共同推动着“中国芯”崛起。

广州的雄“芯”

广州半导体的成长速度,数据最有说服力。

2018年,广州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营收约50亿元。到2023年,这个数字涨到了1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6.19%。这个增速,超过全国半导体产业平均增速。

2025年1—7月,广州集成电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32.3%,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增长53.9%,产业扩张迅猛。

增速,是广州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进取心的具象化体现。

2021年,广东提出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广州是其中的核心承载区域之一。

同一年,广州提出布局重点发展21条产业链,将集成电路列为“千亿级”产业链之一。

2024年,广州发布《广州市关于聚焦特色工艺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针对模拟芯片、智能传感器、宽禁带半导体等特色工艺领域给予配套支持。

同时,广州通过“母基金+子基金”模式,累计投资半导体项目超140个,金额近100亿元,涵盖晶圆制造(如粤芯半导体)、设计(壁仞科技)、材料(新锐光掩膜)等环节。

当前,广州构建了“一核两极多点”产业布局,以黄埔区为产业核心,南沙、增城作为两极,错位发展,在模拟芯片、智能传感器、宽禁带半导体等多个关键领域重点推进。

现阶段,我国集成电路发展呈“三极多点”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形成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而广州芯片产业的崛起,将成为大湾区的又一针“强芯剂”。

大湾区芯片产业格局中,广州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产业协同的核心纽带作用。

一方面,其与深圳、珠海等大湾区城市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关系。深圳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实力强劲,拥有众多知名企业;珠海在半导体装备等方面不断发力。广州则凭借自身在芯片制造、特色工艺等环节的突破,与其他城市实现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另一方面,广州在大湾区内部促进了上下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汽车与芯片正是例证之一,粤芯半导体、芯粤能等,积极布局车规级芯片制造领域,与广汽等汽车制造企业紧密合作,实现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到汽车整车应用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从“不温不火”到“多点突破”,广州半导体已经站在了爆发的前夜。目前广州缺的不是机会,而是时间和耐心。只要能持续补短板、强优势,假以时日,“广州芯”必能在全国半导体江湖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文字:任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