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格局下,广州以令人瞩目的姿态跃升世界舞台中央。
一个经过6处基因编辑的猪肺,被成功移植到脑死亡人体内。广州实验室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自然-医学》发表的成果,有望缓解供体短缺难题。
一台配备62个主动自由度的IRON机器人,在小鹏汽车工厂“上岗”。浑身上下布满专利的它,凭借一双“灵巧手”能够精确感知材质、重力变化。
一场2000亿元母基金的重磅合作签约,引来全国关注。发布百亿级天使母基金、密集出资子基金……广州创投圈的“大动作”近年频频“出圈”。
在广州率先建成科技创新强市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关于创新的故事正在密集上演。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场景背后,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生态悄然成型。
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广深港”集群首次登顶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其中,广州科研论文发表量占集群总量45.3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0.8%;投资交易总额占集群三分之一以上。
锚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核心功能,广州力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不仅成为集群历史性跨越的核心力量,还为中国城市的深刻转型探索路径。
向上攀升▶▷
锻造创新策源“强引擎”
全球创新指数集群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其中,“科学论文发表量”指标揭示了集群在基础科研方面的发展成色。
2024年,广州市科研论文发表量达70843篇,同比增长10.86%,有力支撑集群位居全球首位。这背后,是广州筑平台、强投入、聚人才的生动诠释。
平台体系“硬支撑”,锻造创新策源力。科创平台体系带动高水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巩固和夯实了广州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一线城市地位。
获批启动“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建设;广州实验室牵头建设的“中国数字肺”项目可研获批……广州“2+2+N”平台体系覆盖各类国家级重点平台共50余家,大院大所大装置的崛起,助力广州在生命科学领域领跑全球、深海深空探索挺进战略前沿。
科研投入“组合拳”,激活创新加速度。在投入机制上,广州抓住不同阶段科研投入的规律,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让听到炮火的人做决策,研究者可以根据一线需要,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暨南大学科技处高新科科长韩磊高度评价了广州“基础研究计划”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经费自主支配权。“十四五”以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751.8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8.67%;R&D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强度)从2014年的2%增长到2023年的3.44%,为全国唯一实现连续十年保持增长的城市。
人才引育“实举措”,构筑创新生态圈。回望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都是人才,广州打造“创新策源地”,先要成为“人才新高地”。
广州为人才成长铺设“高速路”,青年科研人员有“启航—续航—领航”阶梯培育计划,近四年自主培育72位国家杰青、178位优青;厚培科教沃土,全市ESI全球前1%学科增至150个,在校大学生165万人,全国第一;引海外英才广聚,外籍人才有量身定制的“高精尖缺”认定标准,广州外国高端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数量比2023年底增长近20%。
以“大国重器”铸基,用“创新投入”赋能,凭“长期主义”揽才,广州创新“强引擎”托举起国家的战略寄望。
向下扎根▶▷
“3371”体系打通转化天堑
粤芯成长的步点,几乎都精准踩在了风口上。
第一次是2018年初,粤芯的横空出世让本土拥有了破解“制造瓶颈”的能力;第二次是当下,AI浪潮喷涌勃发之际,粤芯早已布局电机驱动、传感器、电源等AI边缘领域。
步步为营的成长,建立在数以千计的专利累积之上。从传统工业的庞大需求,到人工智能的方兴未艾,粤芯脚跨“两个时代”,见证了广州迈向科技创新强市的奋进步伐。
“全球的创新研究、专利越来越产生自企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肖耿分析指出。
2025年上半年,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754件,同比增长20.8%,申请量居前十位的机构中企业占6席,形成产业引领、学研支撑的“哑铃形”创新结构。
专利增量提质,得益于广州探索出的企业进阶之路。“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渐次进化,构成了蔚为大观的产业生力军、创新主力军。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35万家,是2015年的7倍多;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达6988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占全市上市公司75%;全球独角兽企业24家,居全国第四。
面向“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企业梯队要真正将创新“写在大地上”,生长出郁郁森森的产业之林。
此时,成果转化不再是科学家单打独斗的冒险,而是一场有组织、有体系、有支持的“团体赛”。
平台枢纽引领,大湾区国创中心探索“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开展“补改投”试点;激活高校动能,港科大(广州)深化“师生同创”“先投后股”模式,三年孵化150多个创业项目;打通转化链条,天河成果转化基地强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
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广州全力搭建“3371”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聚焦改革主线、产业导向、补改投试点3个方向;推动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3端协同发力;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开展7个方向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推动1批极具市场前景的项目落地,推动极具市场前景项目形成规模产出。
在广州,科技创新不再“养在深闺”“曲高和寡”,实验室与生产线亦不再“相望不相闻”。跨越转化天堑的成果应用,诠释了“技术变量”如何转化为“经济增量”。
向新突围▶▷
落子未来产业“先手棋”
今年,“风险资本(VC)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重塑了全球创新集群的排名格局。
“广深港”集群登顶,广州风投创投贡献突出。2024年,全市各类基金共发生投资事件315起,交易总额突破200亿元;平均单笔交易额达6500万元,为三城平均值的1.5倍。
“真金白银”不只是看好当下,更是押注未来。
依据国家有要求、广州有基础、市场有前景三大原则,广州抢先布局6个未来产业赛道,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相关领域科研机构超过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40个。
智能无人系统领域,未来出行构建海、陆、空全空间领先优势,无人工厂树立全球标杆;具身智能领域,多款人形机器人已在工业操作、服务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围绕基因编辑、靶向递送等技术攻关,加速新药研发及产业化;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领域,建成全国首个6G太赫兹原型平台,2024年承担全省42%量子重点研发项目;前沿新材料领域,一批“隐形冠军”突围“卡脖子”技术,凸显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优势;深海深空领域,在横纵两个极限上拓展战略纵深。
当全球创新竞赛驶入“下半场”,抢滩未来的战略布局,将不再是单项指标的比拼,而是生态系统的竞争。
广州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创新身份:
扮演“强辅助”,百亿母基金、科技信贷风险资金池、科技保险多层次支持,为企业成长注入“金融活水”;成为“合伙人”,深化“补改投”改革,与创新主体利益绑定、风险共担;当好“大管家”,多层次人才引育计划构筑人才“蓄水池”,依托科技GI精准服务企业。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广州的实践自成章法——向上,是瞄准世界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向下,是推动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的坚实足迹;向新,是力求赢在未来、修炼城市内功的高瞻远瞩。
无限风光在险峰。携手深港登顶,广州科创,精彩继续!
2035年穗拟建成全球未来产业创新策源中心
核心科技赋能产业六大赛道抢滩未来
广州为未来产业划定了“里程碑”:
到2029年,建成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培育1000家未来产业引领型企业,形成万家未来产业新星企业融通发展的态势;到2035年,形成一批引领科技前沿的未来产业标杆性产品和服务,形成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创新策源中心。
当前,广州正积极构建“传统产业筑基、新兴产业强链、未来产业抢滩”的立体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版图。从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角度,广州的策略是“核心科技驱动战略产业,六大赛道布局未来发展”。
两大核心技术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
聚焦生命科学技术,在政府持续支持下,该领域将突破长周期、转化难困境。
广州已形成国内领先的“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产业链生态,集聚企业超6500家,其中世界500强12家、上市企业23家,新药与医疗器械注册批件年均增速超25%。近年来,广州持续输出“创新药械中国方案”,市科技局重点研发专项累计支持补助新药、医疗器械研发等项目800多项,破解药械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困境。同时,创新“平台+基金”模式加速转化,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深度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专项,选育的14个国家颠覆性项目中生命科技类项目占比近8成,组建5亿元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已投资2900万元支持4个医疗器械项目。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广州着力构建“硬基建+软实力”双重优势。
从既有产业发展态势看,广州算力底座坚实,已建成“通智超”综合算力体系,通用算力3.1万P、智算超1万P、超算145P,200P国产算力中心二期投用。产业载体集聚,琶洲等4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领跑全省,云从科技、佳都科技等21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融合应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打造示范场景,同步推进工业互联网覆盖汽车、纺织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希音、致景科技、树根互联等一批平台型企业加速赋能产业发展。
从百个场景到千亿集群布局未来
广州布局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治疗、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6个未来产业赛道,并分别设立了6大产业专班。通过“一领域一专班”的工作机制,广州将建立企业、平台、项目、人才、招商等“五张清单”,跨部门协同资源调配,打造“技术突破—战略协同—生态支撑”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
建立重点项目库,全球遴选“创新种子”。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深度挖掘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前沿成果,形成重点技术项目清单,推动优质项目落户广州。
打造百个应用场景,加快技术“熟化”。政府牵头开放无人农场、智慧港口等高价值示范场景,发动龙头企业开放产业场景资源,为技术提供产业化验证平台,以场景驱动技术加快熟化应用。
组建百亿基金,破解“钱袋子”难题。整合国企与科创母基金,组建百亿级未来产业专项基金,通过超长期国债、专项债拓宽融资渠道,培育“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生态。
建设特色先导园区,形成“创新雨林”。黄埔聚焦具身智能与生物制造,海珠深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南沙打造深海深空特色,天河构筑量子科技阵地,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人才体系激活“源头活水”,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率先探索交叉学科培养,实施“青年科技企业家集聚计划”,引育并重构建完整人才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