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檐铃|吴向东:一池清水 荷处相逢 ——我眼中的东莞荷花文学
东莞+ 2025-09-12 10:24:27

作为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的见证者和两届登榜者,我对东莞荷花文学榜一直抱有一种深深的敬意。

在我眼里,它如同一位孜孜不倦的文学行者,在东莞这钢筋水泥筑造的城市森林里,在亿万打工者匆匆忙碌的身影中,踟蹰而又坚毅地行走了近二十年,成为这座城市天际一抹亮丽的彩虹。一朵盛开的荷花,已然成为东莞文学领域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标志,向世人展示了东莞文学的发展,也筑造了东莞文学力量的一片高地,同时也成为孕育东莞文学新人的沃土。

荷花文学榜之所以能坚持近二十年的耕耘,除了有地方政府重视之外,最引人注目的特质,还在于其举办者对文学持续的热情和赛事评审过程中难能可贵的相对公正性。

在文学赛事时常为人诟病“圈子化”“人情化”的当下,荷花文学榜如同一池清水,秉持着“认文不认人”的原则。每一届赛事的评审,都尽力聘请国内顶级文学赛事的资深评委组成评审团,并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现场监督,其匿名评审机制有效屏蔽了作者身份、职业、资历等外部噪音,让文本重归评价的核心。确保了评选过程相对阳光透明、结果相对公平公正。

这种“国家队”级别的评审水准,让每一位登榜者都感到文学创作是自己平日生活里值得去做的一件事,让每一届的评选结果都能令东莞文学人信服。正是这种严谨的制度设计,奠定了荷花文学榜在人们心中的权威,使得每一届荷花文学榜的诞生,都蕴含着东莞文学发展新的契机。

可以说,当下的东莞文学创作者们,已经和荷花文学榜建立了一种稀缺的信任关系。它不仅认可你当下的文学能力,更能激发蕴藏在你精神深处的文学潜能,为文学创作者们提供了信心和平台,从而整体提升了东莞文学的创作水准和能见度,使一个“地方性”写作获得了通向全国的通道和勇气。

更为深远的是,荷花文学榜激活并塑造了东莞的本土文学生态。我们所说的“樟木头作家村”“长安文学现象”和“桥头文学模式”等一系列东莞文学现象级的出现,都可在这支盛开的荷花中觅到初芽。伴随着东莞荷花文学榜影响力的扩大,如今它也已超越文学领域本身,有力地提升了东莞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同时也打造了荷花文学榜自身的专业品牌形象,使其影响力超出了地域和所属专业领域。它向外界生动地证明,东莞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一座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和精神追求的城市。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意象,与文学高贵、纯洁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成为了东莞文化自信的象征。它让粤港澳大湾区的人们感受到,东莞在经济硬核实力之外,还具有其不可或缺、令人瞩目的文化软实力。

与此同时,在每一届荷花文学榜评选过程中,主办方通过持续性地宣传、交流以及评选等活动,将分散于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聚集起来,使我们这些孤独的写作者,转变为拥有归属感的文学共同体的一员。

我要真诚地感谢,感谢东莞这座“制造之都”拥有荷花文学榜。愿荷花更艳,池水永清。

文字:吴向东 编辑:沈汉炎 陈秋宇 实习生 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