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聚焦坚守在教育一线的“筑梦人”——他们以讲台为阵地,以热爱为底色,将知识传递、将心灵点亮,用平凡的坚守书写不凡的教育故事。本期,让我们走进塘厦第一小学教师罗雪华的语文课堂,看她如何用故事架起教学桥梁,以十一年的耐心与热爱,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中收获成长与温暖。
从2014年初登讲台至今,罗雪华老师已在语文教育的沃土上深耕十一年。从初握粉笔时的忐忑不安,到如今站在讲台前的从容自信,那些与孩子们共度的晨光夕照、与课堂相守的日日夜夜,早已将“语文教师”这一身份融入她的生命底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仅是她坚守的教育理念,更是教学路上沉淀的成长心得。
以故事为桥,让语文学习“活”起来
“讲故事是孩子最喜闻乐见的,也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冰心先生的这句话,是罗雪华老师多年来贯彻的教学准则。在罗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故事从不缺席。每周的阅读课、中午静心阅读后的十分钟,是固定的“故事时间”;孩子们听课累了,她也会用小故事帮大家放松。她还会结合班级情况讲故事:有同学课间互不相让,她就讲“六尺大巷”的故事;教室桌椅杂乱、地面有纸屑,她也会编出“伤心的桌椅”“回家的小纸片”这类童趣故事,孩子们听着笑着,不知不觉就养成了整理物品、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她还善用名言警句引导孩子。“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些课本里要求背诵的句子,被她搬进了班级管理:有同学发生矛盾,她就轻声说出“己所不欲”,让孩子自然接出“勿施于人”。久而久之,这些道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了孩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就连低年级孩子最怕的识字学习,她也能从绘本中找灵感,让识字变得更有趣,这份实践不仅写成了《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多样识字》论文,还衍生出她主持的市级绘本阅读课题,让“识字”也成了孩子期待的课堂环节。
以耐心为壤,守护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
在罗雪华看来,教育不是赶进度、追成果,而是“等花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需要老师用耐心守护,用温和滋养。读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时,封面“定能生慧,静纳百川”八个字更让她深受启发——“静纳百川”,不就是老师教育学生该有的样子吗?
当时她带的班级孩子活泼好动,课间总爱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她便以身作则,进校园轻轻走路、翻书时动作轻柔,用自己的“静”传递“静”。对几个格外活泼的孩子,她不催促、不苛责,而是因材施教,耐心等待他们的进步。到了第三个星期,孩子们的变化格外明显:静心阅读、习字时,教室里再也没有喧闹,只有书页翻动的轻响与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这份耐心,还体现在她对每个孩子的关注上。曾有个孩子不爱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课后也总独自坐着。罗老师没有急着让他“开口”,而是在绘本课上特意邀请他扮演小角色,在他的写话本上写下鼓励的话;看到他悄悄观察校园绿植,就和他聊植物的生长,慢慢打开他的话匣子。正是这份尊重与耐心,让她和班级里的孩子关系越来越近,也让孩子慢慢变得开朗自信。
她认为,尊重孩子,是拉近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是不能真正落地的,“在看着孩子长大的时间里,我们要舍得‘等待’”,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教育“润物无声”。
以评价为帆,让每个孩子都能“闪光”
罗雪华老师深知“正向评价”对孩子的意义。在她的班级里,没有单一的“好坏”标准,而是用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这些评价藏在日常里: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竖起的大拇指,都能传递对孩子的肯定。她还设立了“书写小明星”“朗读小能手”等荣誉称号,让不同特长的孩子都有机会站上领奖台。
“教育的神奇之处就是:老师看见什么,什么就会被放大;老师肯定什么,什么就会生长。”罗老师每天都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主动帮同桌捡文具、悄悄捡起地面纸屑……这些小事都会被她在班上分享,既让当事人感受到温暖,也引导全班发现身边的正能量。在她看来,教育就是生活,关键看我们能否用敏锐的眼光、教育的智慧、育人的情怀。而多元评价就是这份智慧的体现——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发现自身优点、挖掘潜力,从而获得自主成长的动力。
十一年教育路,罗雪华老师的成长离不开塘厦第一小学的支持。从参与课题研究到参加名师研习营,从校内磨课到外出送课,学校和团队的助力,让她能不断探索语文教育的新可能。如今,她仍以故事为笔、以耐心为墨,继续书写着与孩子们的成长故事,让更多孩子爱上语文、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