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开展对口援疆,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四五”规划期间,广东对口支援兵团三师工作在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指导下,由广东省东莞市牵头,省直单位及广州、深圳、江门、肇庆、惠州等兄弟市共同参与。东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倾情倾力支援新疆受援地发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东莞日报社推出《莞疆情深》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东莞援疆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援疆干部人才的无私奉献精神。敬请垂注!
在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一场跨越五千公里的山海协作已持续十五载。自2010年中央部署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以来,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驻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工作队(以下简称“三师工作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倾情倾力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十五年春华秋实,三师工作队工作结出累累硕果,成为新时代对口援疆事业的生动实践。
科学绘就援疆蓝图
队伍建设强基固本
三师工作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绘就援疆蓝图。“十四五”以来,三师工作队深入贯彻落实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兵团党委和广东省援疆工作要求,科学编制实施《广东省“十四五”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和兵团第三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规划目标任务将在年内全面收官。
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是援疆工作的重要基础。三师工作队创新探索“1+1”团场援疆模式,为5个团场各配备1名副处级干部和1名科级干部,这种精准的干部配备模式极大提升了基层团场的治理能力和发展活力,为援疆工作科学全面铺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以来,工作队投入援疆资金2931.5万元,开展培训班90期,培训学员4067人次,组织师市团场党政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等141人赴广东对口镇街开展短期跟班学习,实现了从“理论灌输”到“实践赋能”的跨越式转变。
通过严格队伍管理,落实干部人才分实工、任实职、负实责要求,完善援疆干部人才任用管理制度,确保了援疆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十四五”期间,三师工作队累计投入援疆资金41.7亿元,实施援建项目355个,其中97.8%的资金投向基层建设,83.2%的资金用于民生项目,真正做到了“援疆资金为民所系、为民所用”。
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沙漠结出致富果实
2018年底,怀揣梦想的袁利业带着全家来到南疆,最初种植小麦和玉米却收成惨淡。在兵团建议下改种油莎豆后,亩产量从400公斤逐步提升到700公斤,土地有机质也从千分之二提升到千分之七。
“不仅地里的豆可以卖出6元/公斤的价格,土地上长出的草也是优良的牧草,以每亩300元的价格卖出去都供不应求。”袁利业笑着说。如今,他成立了图木舒克鸣谦立业食品有限公司,将业务拓展到油莎豆深加工领域,还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带货主播,带动更多职工群众就业致富。

袁利业的故事便是粤兵携手打造油莎豆产业的一个缩影。截至2025年,54团兴安镇通过种植油莎豆的优势,开垦沙漠、盐碱等边际土地共2万余亩。油莎豆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引进了7家企业,开发10余种产品,预计11月底全面投产,年内产值可达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每岗可带动就业人员年均增收4.5万元。
产业援疆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间,三师工作队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聚焦纺织服装、光伏能源、现代农业和装备制造四大产业,累计引进项目58个,总投资达325.32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1万余人,间接惠及群众超5万人。

东纯兴集团100万锭纺织项目形成纺纱—印染—成衣全产业链,吸纳就业5000人,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达60%;光伏产业建成总装机110万千瓦的清洁能源基地;建成全国最大单体油莎豆种植基地7.61万亩,配套加工产业园年产能提升至10万吨。
在这个过程中,诸多援疆工作的创新模式也在不断涌现:2024年建立由东莞牵头,会同广州、深圳等6个地市结对的“1+6”对口支援新模式,完善结对帮扶机制。打破结对关系,推动广新控股玉米深加工项目落户兵团四师,投资37.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100个;建成粤兵汽车出口基地,2024年出口汽车4477辆,创汇5.44亿元;粤疆品汇仓储物流中心建成后,直供大湾区商超农产品7.1万吨,流通成本降低18%。创新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17家合作社,带动农户1.5万户,建成家庭工坊400余户,解决1000余人居家就业。打造“塔里木礼物”“兵团红”等区域品牌,“疆品南下”大湾区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
民生改善温暖人心
医疗教育硕果累累
民生援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五年来三师工作队投入援疆资金34.7亿元,实施341项重大民生工程。投入4.5亿元建成4栋员工周转宿舍、6605套抗震安居房,让各族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投入3.2亿元用于56个连队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精心培育1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连队面貌焕然一新,职工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沈白,2023年11月加入东莞柔性援疆医疗团队,因工作需要,2024年10月又参加了中组部第十一批中期轮换医疗援疆干部队伍。援疆期间,他通过手术带教提高了心血管内科处理复杂冠脉病变的能力,开展了冠脉内超声检查、心脏射频消融术等新技术填补师市医疗技术空白。

横沥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刘辉焜作为援疆医疗专家,努力搭建平台,积极开展“粤新光明行”专项活动。“我们来这里援疆之前,这里无法独立开展白内障等相关眼科手术,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开展这项手术。”刘辉焜表示,虽然愧对远在东莞的家人,但当看到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时,一切都值得。
“十四五”期间,三师工作队不仅投入约1.6亿元建设第三师总医院内科楼住院部及实训楼项目,推动医院年诊疗量突破20万人次,三四级手术占比由22%提升至38%;还于2024年12月,推动广东医科大学与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合作共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助力三师总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在全疆首创的卫生健康副校长机制,覆盖63所学校、幼儿园以及托幼机构;复明工程,为当地群众免费实施近700例白内障手术。

教育援疆也始终与医疗援疆同频共振:2022年广东省援疆驻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工作队协助筹建图木舒克市职业教育学院,2023年9月正式办学。8所东莞中职学校和广东人社厅4所技师学院开展“8+4”组团帮扶,着力打造纺织服装、机电一体化等品牌专业群。创新开展“组团式”教育援疆,打造思政教育新品牌,做强“行走思政”品牌;推动莞图18间学校建立结对关系,开展“粤兵同上一堂课”等活动。数据显示,2023年图市校区高考重点本科上线率52.2%,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首次实现清北零的突破;三师二中成功实施“一体两艺”特色教育模式,2024年高考特长生本科上线率达58.52%。
文化润疆凝聚民心
交流交融共筑梦想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十四五”期间,广东省援疆驻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工作队投入1.2亿元建设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51团体育公园等文化设施;支持培育10个特色文旅项目,“唐王城民俗文化村”成为文旅新地标,吸引2万人次游客旅游观光。
位于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永安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内的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以其独特的红色环形建筑造型,成为沙漠边缘的一颗璀璨明珠。这座寓意齐心向党“同心圆”的建筑,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是三师工作队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成果。
走进体验中心,游客可以通过观看文献资料、视频、文物等方式,深刻感受军垦先辈们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在二楼的展览区,“屯垦戍边保家园”“民族融合共复兴”“粤疆同心齐发展”三部分展览,通过犁耙、坎土曼、煤油灯等老物件,生动讲述着感人的屯垦故事。智慧机器人向游客问好并讲述西域历史故事,4D影院播放《耿恭守城》等影片,瀑布流互动屏、拼图游戏等互动体验项目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我们每年通过举办各种主题党日活动以及主题活动,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红色文化和军垦文化的内涵。”新疆丝途旅游开发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文玲说。自2021年开馆以来,该中心已累计接待13万多人次,荣获18项荣誉称号,成为三师图木舒克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推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台。

除了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这个“明珠”外,三师工作队还精心组织少数民族劳动者、师市青少年、“五好家庭”等超2000人次赴东莞、广州等地交流学习;持续举办“广东人游唐王城”活动,吸引大量内地游客来三师旅游;常态化开展“粤兵情深翰墨礼赞”书法绘画作品征集、东莞非遗文化进校园交流等活动,促进粤疆两地的文化交流和情感融合。先后推动广东省及援疆市与师市15所学校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促成众多教育医疗领域师生、师徒、家庭结亲,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更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朝启碇对口支援,一生系怀莞疆情深。广东省援疆驻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工作队工作不仅给三师图木舒克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更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一曲跨越山海的大爱之歌,更是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我们有理由相信,莞疆同心,必将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