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桃牌面食是香港老字号,
是一代人舌尖上的青春回忆。
它不仅在国内超市中稳占货架,
还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欧美、
东南亚的华人聚居区域备受欢迎。
寿桃牌食品在国内产能最高、
产品品类最齐全、
研发产品数量最多的生产基地,
就坐落于肇庆。
一碗承载着传统风味的寿桃面,
如何从肇庆出发,香飘全球?
今天,一起来探究一番!

一家老字号的突围路
- 从街边小食到全球餐桌 -

1960年,郑耀鹏在香港长洲岛创办了新顺福食品,从默默无闻的家庭小作坊做起,逐步将传统面食带出街巷。他坚持用传统方式制面,在阳光下自然风干和晾晒,只为保留面条的麦香与韧性。

那时人们忙于生计,
即烫即吃的车仔面、
竹升面等街边面食,
拴住了顾客们的胃,
为新顺福积累了第一批忠实的拥趸。
一碗快捷、实惠、有烟火气的面,
成了无数香港人记忆里的家常味。

△图源 广东卫视(影像资料)
如今,
郑伟明担任寿桃集团董事局主席,
他的选择,
为新顺福的灶火添了一把新柴,
让这份传统风味,
从此有了更家喻户晓的名字。
郑伟明:
“寿桃寓意吉祥,好听又好记,有利于我们打响品牌的知名度,这是我选中‘寿桃’这个名字的原因。”

△郑伟明向记者介绍寿桃牌产品。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绮彤 摄
1990年,
新顺福开始向海外市场进发。
郑伟明表示,
当时有不少外国客户,
明确提出“只要非油炸面,不要油炸面”。
这一需求让企业清晰地意识到,
非油炸不仅是工艺上的选择,
更是一种消费趋势,
健康将逐步成为全球饮食的共同语言。

从此,新顺福持续深耕非油炸健康面的制作,并将健康饮食的理念传递给全球消费者。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新顺福从小作坊成长为香港主要食品供应商之一,寿桃牌产品更是打入欧美、东南亚等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图源 德庆资讯

一碗面的“湾区再造”
- 落户德庆迈向全国布局 -

企业要发展,
还需“硬支撑”。
要让新顺福和寿桃牌产品走得更远,
就必须继续开拓新的消费市场,
走向规模化生产。
在此趋势下,
郑伟明将目光投向了内地。

△德庆县城。图源 德庆发布




从香港一隅到西江之畔,
德庆生产基地的建成,
成为了寿桃牌迈向全国布局的关键落子。

△位于德庆的广东新顺福食品有限公司。图源 肇庆+
沿着321国道前行,
来到德庆县工业园区,
广东新顺福食品有限公司正位于其中,
远远就能看到该公司醒目的招牌。
郑伟明:
“选择德庆,一是看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二是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

△图源 肇庆+
据悉,德庆在用地审批、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帮助企业缩短建设周期。新顺福则为德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线和品控体系,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目前,
该公司共建成23条生产线,
每年生产超8万吨面食、酱料等,
年产值超3亿元。
公司570多名员工中,
九成以上为肇庆本地人。
该基地生产的寿桃牌食品中,
有四成销往海外,
将传统风味端上全球餐桌。

△图源 肇庆+

老味道的新表达
- 多元产品矩阵覆盖全需求 -

为了尽最大可能还原传统风味,
生产基地严格遵循原料处理、和面、
醒面、压延、切丝、
风干、定条、人工盘面、二次风干、
包装检测等生产流程,
并通过定制化的拉丝辊、波纹辊等设备,
模仿传统竹竿压面的人工手法,
实现面条筋道爽滑的口感。

△图源 肇庆+
在该公司半自动化的生产线上,
经过机器压制等多道工艺,
一块厚30毫米、
长800米的“面毯”变成了直径约0.85毫米、
均匀细腻的面条。
生产线还采用了热风干燥的方法,
还原自然风干效果,
以此保留传统风味。

△图源 广东卫视
走进该公司展厅,
500多种寿桃牌食品琳琅满目。
除了面线、车仔面、
虾子面、竹升面等传统面食外,
该公司还推出了方便粥、
紫淮山面、鸡蛋卷、
沙嗲牛肉和秘制牛杂预制菜等新品。
△图源 德庆资讯
近年来,
新顺福抢抓预制菜等相关产业的风口,
进行市场调查和新品研发,
产品布局从厨房的传统面食,
走向了客厅的方便小食。
该公司工作人员:
“去年以来,生产基地已研发近百款产品,几乎每天都有新口味,吃都吃不过来”。

△寿桃牌相继推出了肉燥饭系列、车仔面系列、热干面系列、鲜意面系列产品。图源 广东卫视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
不断在顾客面前“刷存在感”,
是保持品牌生命力的关键。
郑伟明:
“若一天只吃一次寿桃牌的产品,要吃300天才能尝遍我们的味道。我们要与消费者的需求无缝对接,实现低、中、高端产品全覆盖。简单一句话说,就是‘粥粉面饭,寿桃一手包办’。”

△新顺福集团董事长郑伟明。图源 广东卫视
郑伟明说,
他对新顺福的未来充满信心,
不仅是因为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容,
更缘自海内外消费者的认同,
人们越来越愿意为中国制造的好味道驻足。
如今,
寿桃面也正成为肇庆的一张美食新名片,
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风味故事。
来 源:肇庆发布综合自广东卫视、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水生 王绮彤)、德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