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接送孩子放学,工业路堵得水泄不通,电动车、汽车、行人挤在一起,别提多操心了。现在路宽了,还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走起来踏实多了!”家住东莞桥头镇的市民陈女士,看着改造后畅通有序的工业路,难掩满意之情。2024年以来,东莞12345热线收到7件关于桥头镇工业路43号附近道路拥堵的诉求工单,如今,随着一系列整改措施落地,这条牵动民心的“堵心路”,终于变成了群众出行的“顺心路”。
△整改前
工业路(桥头医院、公安分局、桥头中学路段)是桥头镇的重要通行路段,周边聚集着医院、学校、公安分局、消防大队等关键机构,既是居民日常通勤的主干道,更是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的“生命通道”。此前,该路段长期存在车辆违规停放、侵占人行道、缺乏非机动车道等问题,每到上学、就医高峰时段,交通秩序混乱,拥堵现象频发,不仅影响市民出行效率,更给应急救援带来潜在风险。
群众诉求就是工作指令。桥头镇委副书记吕琳高度重视12345热线转派的问题,迅速牵头组织镇交通运输分局、交警大队、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分局等多部门,于2025年3月3日召开专题协调会,共同研究整改方案;5月8日,相关部门开展现场督导,实地摸排道路痛点;5月12日,交通运输分局、自然资源分局、桥头中学、桥头医院、中铁六局等单位再次召开工作推进会,细化改造任务;5月14日,多部门负责人又一次来到现场,紧盯道路升级改造工程进展,协调解决施工中的难点堵点,确保工程高效推进。
破解交通困局,离不开多方力量支持。桥头镇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生改善。2025年3月18日,中铁南方(东莞)投资有限公司与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主动伸出援手,以公益帮扶的形式,参与到工业路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中,为工程顺利开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整改后
为让改造方案更科学、更贴合群众需求,桥头镇联合中铁两家企业,对工业路43号附近道路现状进行了深入排查与多方论证,最终确定最优改造方案。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优化压缩了一侧过宽的人行通道,移除了因根茎生长导致路面起伏不平的树木,有效拓宽了行车道路;同时,重新规划斑马线布局,完善信号灯系统,在人行道和车行道铺设沥青并清晰设置标线,还专门增设了非机动车道及车道中间护栏,从根本上解决了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的安全隐患。仅用3个月时间,道路升级改造全部工程便顺利完工,工业路的空间布局得到极大优化。
除了硬件升级,源头管控同样关键。桥头镇交管部门将工业路设为严管路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启用电子监控设备,对机动车在工业路(含人行道)违反停放、临时停车规定的行为进行抓拍查处;同时,加大重点时段的路面巡查频次,强化交通秩序管理,切实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如今,走进改造后的工业路,昔日道路两侧停满机动车、人车混行的混乱场景已不复存在。宽阔的沥青路面干净整洁,清晰的标线引导着车辆有序通行,非机动车道上电动车平稳行驶,人行道上行人从容漫步,道路环境明亮开阔。更重要的是,桥头医院停车设施进一步完善,救援救护车辆通行效率大幅提升,“生命通道”始终保持畅通。
从12345热线接诉,到多部门联动破题,再到央企助力改造,桥头镇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烦心事,让交通品质提升的红利惠及每一位市民。这场围绕工业路展开的民生实践,不仅擦亮了城市交通的“民生底色”,更彰显了当地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其他地区破解民生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记者手记/
一条路的焕新,一群人的用心
走在改造后的工业路,沥青路面泛着整洁的光泽,非机动车道上电动车有序穿行,接送学生的家长不再步履匆匆——这幅顺畅的出行图景,很难让人联想到此前这里“人车混行、拥堵不堪”的模样。
这场改变,始于7件12345热线工单里的民生诉求。从镇委副书记牵头召开协调会,到多部门反复现场督导、细化方案;从中铁两家央企主动以公益帮扶参与改造,到3个月高效完成道路拓宽、设施完善;再到交管部门设严管路段、强化巡查——每个环节的“用心”,都在回应群众对“安全出行”的期待。
工业路的变化,不只是一条路的升级,更是基层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它证明,只要把群众的“烦心事”当“心头事”,凝聚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合力,就能把民生痛点变成治理亮点,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在“脚下的畅通”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