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焦虑困住新学期!比知识更紧迫的是孩子的“心理适应课”
东莞+ 2025-09-05 16:19:36

“孩子九月就要上高一,可班里招了好几个竞赛生,他本来成绩就一般,这下更没自信了!我买了三套衔接教材,他居然还跟我顶嘴……”“初中同学都去了别的学校,昨天听他跟同桌打电话说‘一想到要认识新同学就头疼’,现在连跟我说话都少了,我真的没办法了!”

随着新学期的脚步临近,东莞市心理援助热线近期频繁接到这样的家长求助。初升高,不仅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业跨越,更暗藏着一场看不见的 “心理考验”。

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初级心理治疗师赖婧瑾指出,此阶段学生面临的不仅是知识难度的跃升,还有陌生环境适应、学业竞争加剧、人际交往重建等多重压力,而比知识衔接更紧迫、更关键的,是孩子的心理衔接。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学生(12-18岁)心理状态格外复杂,这一年龄段典型的心理危机有:自我认同冲突、情感需求缺失和社交挫败感。

自我认同的迷茫与强化:青春期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新学年可能会加剧以下矛盾:一是学业压力与未来焦虑,例如“高考倒计时”所带来的失控感;二是外貌以及能力比较,同龄人之间的竞争容易引发自卑情绪。

人际关系的“高敏感”状态:在同伴关系方面,青春期学生渴望归属却又被动退缩;在家庭关系方面,父母因忙于生计而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由于大脑前额叶发育尚未完善,青春期学生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将人际矛盾泛化为“全世界不懂我”,甚至会有行为极端化的表现。  

青春期学生心理干预策略

建立“情感安全网”:运用倾听技术,采用“非暴力沟通”句式;加强家校协作,建议父母每周安排固定的“15分钟高质量陪伴”,如共进晚餐、散步聊天等。

认知行为疗法(CBT)实践:通过挑战消极信念和行为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微小的社交行动,如每天赞美1个人,并记录他人的积极反应。

构建希望感与意义感:实施未来视角干预,引导学生想象“10年后的自己”;组织观看《死亡诗社》等影片,探讨“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而非完美”。

学校心理支持系统优化:开展朋辈互助,培训“心理委员”识别高危信号;进行团体辅导,开设“社交技能训练营”,通过角色扮演来练习沟通技巧。  

青春期学生家校社协同建议

家庭层面:从“物质供给”到“情感供给”。父母需意识到,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往往是求助信号。行动建议如下: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使用“情绪温度计”,用1-10分评估每日心情。

学校层面:心理教育“前置化”。在课程设置上,将心理健康课与学科融合,例如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写作“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加强教师培训,避免使用“你怎么这么脆弱”等否定性语言,改为“我注意到你最近情绪低落,想聊聊吗?”

社会层面:破除“病耻感”。将情绪困扰正常化,通过短视频传播“心理感冒”的概念,让大家明白情绪问题如同发烧一样常见;同时提供资源链接,如免费心理热线。  

赖婧瑾指出,初升高的心理衔接,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同心协力的“无声守护”。对于正处在青春期迷茫中的青少年来说,一句带着理解的“我懂你的孤独”,远比十句“你要坚强”更能温暖人心;一次耐心的倾听,远比一堆厚重的教辅资料更能帮他们卸下负担。

文字:记者 刘召 实习生 何卓琳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