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长安素人写作者的创作故事 感受“长安文学现象”蓬勃和鲜活
东莞+-长安视窗 2025-09-05 10:27:58

日前,长安作家协会会员曾为民、胡云、李志仙、熊锋、杨信莲赴北京参加面向素人写作群体开设的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在系统培训中实现了创作视野与写作水平的显著提升,在深度交流中展现了长安文学的创作活力。一起聆听这些素人写作者的创作故事,感受“长安文学现象”的蓬勃和鲜活。

李志仙

从流水线工人蜕变为省作协会员

2012年,云南红河姑娘李志仙踏上长安的土地,成为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十余年后,她以笔名“柳雁”跻身广东省作家协会,并成为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员,完成了从打工者到作家的华丽蜕变。

初到长安,李志仙在流水线上忙碌,但并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利用业余时间,她坚持写作学习,2016年起开始发表作品。十余年间,她的百余万字作品见于《章回小说》《传奇故事》《边疆文学》等近百家报刊及“学习强国”等平台。

从云南故乡的风土人情到长安的城市脉动,她的文字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先后获得“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人文茅洲河”等60余项文学征文奖。2024年,她获评广东省“阅读成才女职工”并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成为其文学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今年7月,李志仙进入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习,也让她得以暂别琐碎,沉浸式拥抱文学。

“与《人民文学》等名刊编辑交流,打破了我对顶级文学期刊的‘距离感’。”她表示,编辑们分享的选稿标准、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对作品细节的剖析都令人受益匪浅,让她明白好作品需兼具温度与深度,也更明晰以往创作的不足,文学感知力实现质的飞跃。

在长安的13年,李志仙见证了这座经济重镇的变迁,她的文学梦也在此启航。长安以移民为主体、工业为底色,乡愁与城市奋斗交织,工厂故事、异乡人情成为她笔下的鲜活素材。从流水线工人到省作协会员,长安不仅见证了她的蜕变,更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和灵感源泉。

目前,李志仙正在整理一部散文作品集,当中收录了对东莞、长安变迁的记录与乡愁书写。在她看来,散文集的一头连着原生故乡的炊烟,一头系着第二故乡的灯火,而中间,是一个打工者用文字丈量生活的温暖足迹。

熊锋

用诗歌抒写生活

在长安镇一间普通的硬笔书法教室内,“90后”诗人熊锋正教导孩子们写字。对他而言,这不仅是工作日常,更是观察社会、汲取创作灵感的窗口。这位青年诗人刚刚从鲁迅文学院研修归来,其创作历程正是东莞素人写作者扎根生活、追寻文学梦想的生动缩影。

熊锋,笔名苏烛,是湖北蕲春人。早年间,父母从湖北来莞创业,他在东莞度过了小学阶段,后来回到蕲春继续上学,留守老家。那段迷茫的年少时光,正是文学给予他救赎。

熊锋在大学修读的是中文系,他疯狂阅读各类经典,进行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的自觉训练,文学观逐渐成形。他相信,写作是对世界的凝视,更是对自我生命的重建。

大学期间每个寒暑假,熊锋都主动到父母工厂干活,熟练掌握激光焊接、叉车操作、模具加工等工序。车间的噪声、机油的气味、工友的汗水,这些都成为他诗歌的养分。这段经历后来被他写进诗里,发表在文学期刊《作品》上。

如今,熊锋在长安镇开办硬笔工作室。这个经济重镇有着密集的人流、复杂的阶层,让他能以真实贴近的视角观察生活。“每个孩子身上的气味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带着香味,有的孩子带着机油味,有的孩子带着菜市场的酸菜味,”熊锋说道,有时还会听家长聊起生意挫折、家庭变故、生病困苦,“世界上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在这间教室里。”

他将对生活的深刻体察融入诗歌创作,在诗作《黑雨》中写下“一位刚刚同时失去丈夫和彩虹的妇人”,在《声音共和国》里写到“孤独是一种最不可能的可能性的声音”,用笔触捕捉人间烟火,将哲思融入诗歌意象中。

今年7月,这位青年诗人从鲁迅文学院研修归来,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体悟。他认为,强有力的诗人能将人们的视野重新拉回精神和意志的世界,当代写作者有义务领受这样一份责任。

熊锋选择了清贫但深刻的文学之路。如今他继续白天教学、深夜创作的生活,用诗句缝合现实与理想,用最古老的文字形式,记录这个时代的体温与心跳。

杨信莲

聚焦烟火气,写平凡人和事

2001年,正值豆蔻年华的杨信莲从湖北荆州老家来到了长安,跟随父母居住、生活,随后在东莞完成了中学和大学的学业课程,毕业后的她先后在长安公安系统、樟木头应急系统和长安城管系统工作,直到2023年调任至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

从高中时代开始,杨信莲就开启文学创作之路,当时作品就有发表于校刊、小说网站等媒体。扎根基层多年来,她在闲暇之余更是笔耕不辍,从自己熟悉的城市——东莞出发,以细腻的笔触,诉说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那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的感人故事,还有对经典电影的感受、思考,其作品常见于省市刊物,已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电影家协会,并成为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员,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远。

“基层工作者扎根一线,在最贴近城市烟火气的地方默默耕耘,发生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这些都形成了我创作的契机和动力,并通过我的作品呈现出来。”杨信莲说,在城市每个角落的人、景、物,甚至荧幕上的经典电影,都可以成为她笔下叙述的对象,而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更多人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思考与共鸣。

据了解,截至目前,杨信莲所撰写的小说、随笔、影评等作品获奖的约有45项,而2016年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并取得文学创作中级职称,也成为她文学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今年7月,杨信莲进入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习,更让她开阔了创作的视野,也明晰了今后的创作方向。

“此次研修班意义深远,作为鲁迅文学院首个面向‘素人作家’的班次,个人觉得能精准对接基层写作者需求,定制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课程,搭建与《人民文学》等名刊名编对话平台。对我来说,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学之旅,领略到文学世界的博大深厚,意识到自身认知的不足,受益匪浅。”杨信莲说,在北京的两周培训,让她的创作视野与水平都有了一定提升,为文学之路注入新活力,也让她对未来的创作充满信心。

杨信莲还说,自己之所以能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与长安重视文学创作,为他们搭建良好的文学创作平台很有关系。

“在长安工作、生活二十余载,我深深感受到这里文学资源丰富,还有对文学创作的支持与重视,这当中就包括长安文学四季论坛的举办、长安对文化精品进行专项资金扶持,以及长安作家协会经常组织会员参加文学名家分享交流会,东莞作协、长安作协老师们亦师亦友的帮助、指导等等,所有这些,都给了我无限的创作动力。”杨信莲说。

最近,杨信莲仍创作不断,写了一篇《浪浪山小妖怪》的影评。在她看来,《浪浪山小妖怪》这部电影不仅叩开了每一个卑微深处的英雄情结,更为每一个在生活中挣扎的普通人点燃了希望的光芒。

文字:甘劼伟 通讯员 姚礼文 许楚翘 王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