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孩子从家里走进校园,但有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开学综合征”的困扰,离开熟悉的家、面对迎面而来的学业压力……焦虑、失眠、注意力涣散等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健康。
市康复医院心理康复科提醒,上述这些看似“矫情”的情绪,实则是大脑面对环境巨变的正常反应,如何科学应对?四个心理调适法,助孩子们减少焦虑,轻松迎接新学期。

孩子面对开学,心里感到慌的原因可能主要有分离焦虑、学业压力和社交恐惧等三个方面。
新生(尤其是小升初/初升高/大学新生)离开家,面对陌生校园,孤独感、想家情绪会触发大脑的紧张警报,表现为吃不下、睡不好、莫名想哭。
假期休息的大脑突然要早起听课、赶作业,前额叶皮层超负荷运转,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效率低下,进而形成学习压力。
重新面对宿舍关系、同学交往,环境的突变会放大人的不安,有人不敢主动打招呼,害怕融不进集体也将成为一种心理压力。

应对以上问题,医院心理康复科来支招了。可以按照以下四步调适法,帮助孩子轻松度过开学的适应期。
首先,规律生活,给日常“上发条”。可以提醒孩子提前规划每日学习时间与休息安排,为任务设置清晰的优先级。这样有助于减少决策疲劳,让注意力更好地集中于当下任务,从而可以降低因事务繁杂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其次,接纳情绪,鼓励孩子和不适“聊聊天”。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适应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尝试用“我感到……因为……”的句式来描述情绪,如“我感到焦虑是因为担心跟不上课程进度”。心理学研究显示,将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能显著降低焦虑水平。
社交“小步走”,从低风险互动开始。告诉孩子,不必强迫自己立即融入大型社交圈,从小的、低风险的社交互动开始,如与同桌共进午餐,或向同学请教一个问题。微量但频繁的正面社交互动能快速建立安全感。
最后,留住“熟悉感”,用旧习惯稳心态。孩子在新环境中保持一些旧有习惯,如晨跑、晚间阅读,或携带熟悉的物品。这些“心理锚点”能够提供连续性和安全感,减轻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冲击。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孩子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嗜睡,暴饮暴食或吃不下饭,注意力严重涣散等情况持续2周以上,不能硬扛,可能是适应障碍的信号,需引起家长注意,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