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九一八”事变后,在东莞、宝安、惠阳为主的东江中下游地区(以下简称“东宝惠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东宝惠地区各级党组织从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失败中得到恢复重建。全面抗战爆发后,东江地区人民抗日武装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成为威震华南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为华南敌后人民抗日武装的主力部队之一,被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和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基础上发展壮大的东江抗日根据地,是华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江纵队在远离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作战,在日、伪、顽军层层包围的情况下生存、发展、壮大,所依靠的正是东宝惠地区广大人民的爱护和支持。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东宝惠地区的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
大革命失败后,东宝惠地区各地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东莞组织工农革命军,宝安发动三次暴动,惠州一度建立惠紫河博游击区,但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绞杀下陆续失败。到1935年,东宝惠地区除个别党组织和党员坚持隐蔽潜伏外,大部分党组织都遭到破坏,大量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迫害。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但是国民党政府却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怒火。“一·二八”事变中,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广东各地群众纷纷声援并进行募捐活动。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东宝惠地区一些先进知识青年开始进行救国救民的探索,在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和中共广东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1936年10月,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成立,1937年,惠阳、宝安等地的党组织先后恢复重建,1937年10月,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成立,领导东莞、宝安两县党组织及增城县部分党组织。东宝惠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东宝惠敌后抗战做了组织准备。
东宝惠各地党组织恢复重建后,立即担负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责任,各阶层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踊跃参加党组织领导的各种抗日救亡团体,东宝惠地区抗日救亡运动持续高涨。1937年8月中旬,广东民众御侮救亡会东莞分会成立,中共东莞县地方组织通过统战关系组织进步青年加入其中,同年底广东民众御侮救亡会东莞分会更名为东莞县民众抗敌后援会。在中共东莞县地方组织的推动下,县内各区也相继成立民众抗敌后援会,青年、妇女、工人、农民等各界抗日群众组织纷纷成立。惠州旅港青年在党组织的影响下,成立“香港惠阳青年会”,并组建香港惠阳青年会回乡救亡工作团,回内地沿海一带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深圳青年成立海岸流动话剧团,在大亚湾、大鹏湾等沿海地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春,东莞中心支部利用国民党县政府主办的《东莞新闻》周刊,刊发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的抗日救亡消息,在东莞及周边县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起到了号角作用。
东宝惠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深入城乡的抗日救亡运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拥护,为东宝惠地区敌后抗战的开展做了思想上的准备。1937年底日军进犯虎门要塞被中国守军英勇击退后,东莞各界召开反侵略大会,并举行火炬巡行。1938年4月,东莞各级党组织通过统战关系等发动抗日救亡团体数万人进行集会游行庆祝台儿庄大捷。惠州淡水青年抗敌会举办夜校18所,夜校学员2000余人。对于东宝惠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工作,中共广东省委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全省各县建立的抗日群众组织,“一般的情形是沿海各县比较好,尤以珠江区中山、东莞、宝安……等地为最好”。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东江人民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
抗战时期,根据党中央“要利用一切旧政府的武装组织,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共产党员应以抗日积极分子的面目参加到政府与军队中去,并取得其中的领导地位”的指示,东宝惠地区党组织充分利用统战条件组建人民抗日武装,以建立抗日自卫团为中心工作,通过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开展各阶层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南京沦陷后,广东省委为加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制定了战时工作的初步计划,强调游击战争准备工作的重点在沿海,尤其是东江地区,并将东江地区划分为两个游击战略区:以海丰、陆丰和紫金为一战略区,以东莞、宝安、惠阳等为另一战略区。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东宝惠各地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条件,创建或掌握了壮丁常备队、抗日自卫队等多支不同形式的人民抗日武装。在日军侵入广东陆地前,由东宝惠地区各级党组织掌握的民众抗日武装,培养了武装队伍骨干,宣传和教育了广大群众,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等人民抗日武装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在前期良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上,经过短暂的动员,由中共东莞中心县委领导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中共惠宝工委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相继成立。在与日、伪、顽军的残酷斗争中,这两支人民抗日武装紧紧依靠群众,努力打击敌人,不断发展壮大。1939年1月,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1940年8月,这两支人民抗日武装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1942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公开通电宣告东江纵队是人民子弟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
在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在兵源、物资补给等方面给予了部队巨大的支持。从抗战初期群众自发捐枪、献金支持各地组建抗日自卫队(团),到日军入侵广东陆地后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先后创建,再到逐步建立起一支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相结合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整个抗战期间,东宝惠地区人民群众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提供了大批兵源和干部。东宝惠籍的东江游击队抗日战士,在敌后抗战中锻炼成长为东江纵队各级指战员和战斗英雄。其中曾生担任东江纵队司令员、王作尧担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江纵队志》中有明确籍贯记载的支队(团)以上干部中,东宝惠籍干部占比约为54%,大队、独立大队(营)级干部中,东宝惠籍干部占比约为49%。东莞籍的东纵独立第三中队少年班班长黄友烈士,被党中央授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战斗英雄”“中共模范党员”称号。
此外,大批华侨和港澳同胞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的召唤,奔赴东宝惠地区参战杀敌。据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回国回乡参加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的港澳同胞和华侨子弟就有1000多人。东江纵队成立后,全军迅速开展杀敌立功和拥政爱民、扩军运动,形成广大群众拥军参军的热潮。1944年春,仅东莞东坑就有200余名青壮年在当地党组织的动员下参军。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军作战,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从最初的数百人,逐步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1万余人。
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诞生之初,是以民众抗日武装面目出现的,无固定经费和粮饷,经济非常困难。这时部队的给养,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自筹伙食费。在榴花阻击战之后,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为人民群众眼中“真正抗日的队伍”,群众自发捐钱、捐粮帮助模范壮丁队解决给养问题。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刚挺进大岭山之时,群众腾出房屋、借粮捐粮支援部队。由于游击队的英勇作战、坚决抵抗侵略,得到了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曾生在《回忆东江纵队的战斗历程》中指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经济来源,全部靠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支援。1939年初海外华侨寄给宋庆龄转给我们游击队的捐款,一次就达港币20万元”。之后还多次送回捐款和被服、鞋及药品等大量物资。数年累计,仅南洋惠侨救乡会筹集支援祖国抗战的捐款就有约千万元,约40%献给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侨、港澳同胞的支援中断,加上遭受严重的灾荒,部队的给养更加困难,来自东宝惠地区人民群众的支持更加宝贵。从1940年冬开始,部队在东莞横岗、宝安梅林坳等地建立税站。游击队的税站建立后,消灭了土匪,保护了客商;税收人员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好,税收负担合理,因而受到广大群众和客商的拥护,群众和客商都积极向部队缴纳税款,支持抗日。东江纵队《关于征收税捐问题的指示》中提到:1943年,部队的给养100%是靠税收而来的。抗日根据地的各级民主政府建立起来之后,在根据地发展生产,减息减税,废除苛捐杂税,根据地税赋水平远低于沦陷区、国统区,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1944年东江解放区群众缴纳抗日公粮5万担,1945年增至20万担。
此外,根据地内还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群众经常为部队送衣送物,捐钱捐粮。在开展东江纵队成立一周年纪念活动时,东莞抗日根据地群众送来大批慰劳物资,其中现金和储券共17万多元,枪支弹药一批,猪22头;宝安县黄田乡的群众曾捐献棉衣100件和一批日用品;惠阳县坪山乡开万人大会纪念“九一八”十三周年并庆祝惠阳前线青年代表大会开幕,群众向部队献谷1500余担,代金10万元。
广大人民群众还在危急时刻,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部队指战员提供必要的掩蔽和保护。在百花洞战斗后,日、伪、顽军相互勾结对大岭山根据地进行轮番“围剿”,部队边打边撤,部分撤到虎门怀德、北栅一带,东莞党组织动员当地群众在给养、掩蔽等方面给予部队很大支持。在第三大队打破日伪军的万人大“扫荡”分散突围到外围作战后,秘密进驻东莞温塘,群众腾出房屋供受伤指战员休养,筹款筹粮支援部队。
正是有了东宝惠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东江人民抗日武装才能在孤悬敌后,远离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主力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华南抗日劲旅。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东江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拓展
在敌后开展和坚持游击战争,必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1938年10月13日,在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电示广东省委,强调要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正式成立的第二天,就开拔到大岭山区着手开辟大岭山游击基地。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组建后,在惠阳、宝安沿海的大小梅沙、葵涌、沙头角一带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初步开辟了惠宝沿海游击区。
在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曾生、王作尧部队处于十分困难的紧急关头,在中央“五八指示”的正确指导下,1940年9月中旬,东江特委在宝安布吉的上下坪村召开会议,将曾、王两部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以第三大队向北活动于大岭山地区,以第五大队就地活动于阳台山地区和广九铁路两侧,开辟以大岭山、阳台山为两大依托的东江东宝惠抗日根据地。
1940年9月下旬,王作尧、周伯明等率领第五大队进入阳台山地区,在当地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开始了阳台山抗日根据地艰巨的创建工作。第五大队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法,先后取得了一系列战斗胜利。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第五大队民运队配合宝安工委,大力恢复和发展各乡村地方党组织,一批农民先进分子被发展入党,并普遍建立起抗日自卫队等各种群众组织。到1941年4月间,在全区组建了有600多人的8个抗日自卫中队,成立抗日自卫总队。同时,动员了100多名青年农民参加部队,壮大第五大队。民运队还在建立各种群众组织的基础上,协助地方党组织普遍建立乡村两级抗日民主政权,并成立龙华联乡办事处。至此,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
1940年10月初,尹林平、梁鸿钧、邬强等率领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从1940年10月到1941年上半年,东莞县委配合第三大队,积极发动群众,在大岭山区开展创建抗日根据地工作,建立了一支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相结合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在“东移”时各地分散隐蔽的干部、战士陆续归队,大岭山区委还动员五六十名青年群众参加部队。不到半个月时间,第三大队就从70余人发展到近200人。取得黄潭战斗等战斗胜利后,在东莞各级党组织的宣传动员下,东莞人民的抗战热情高涨。东莞县城和水乡、厚街等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前往大岭山参加部队,到1941年秋,第三大队发展到1500人,部队控制了宝太-莞太公路以东、广九铁路以西的大片土地,使东莞和宝安根据地连成一片。干部学校——“中山书院”、部队医务所、《大家团结》报、电台、粮食加工场、交通联络站、税站等相继建立。在连平成立联乡办事处,建立了连平、大沙等8乡抗日民主政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
减租减息是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处理农村土地问题、广泛发动和团结农村各阶级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基本政策。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工作,是在东江纵队成立之后开始逐步展开的。1944年春,东江纵队政治部派出民运工作队在路西燕村等地进行试点。7月,东宝行政督导处召开会议,讨论和总结减租减息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推动减租减息的进行。1945年3月9日,东江纵队政治部颁布了《减租减息暂行条例》,4月29日又颁布《土地租佃条例》,对减租减息、交租交息、地权与佃权等政策作了明确的规定。在东江纵队民运工作队和民主政府工作人员的大力宣传和努力工作下,减租减息运动得到顺利进行,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大部分得到合理解决。有的开明地主拥护减租减息政策,支持抗战,被选为乡政府工作人员负责乡政事务。东江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使广大农民群众不仅得到了切身利益,而且增强了自己的政治优势,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拥护和支持部队和抗日民主政权。群众丰收不忘部队,积极缴交抗日公粮,掀起献粮热潮,保障部队的粮食供给。在全面抗战爆发七周年纪念之际,东宝惠群众发动了献粮、献金、献枪、献弹竞赛,惠阳坪山群众在会上献谷1500余担,献金10万元,支援部队。
在东宝惠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支持下,东江人民抗日武装以大岭山和阳台山抗日根据地为基础,不断开拓发展。到抗战胜利前,东江纵队已控制了惠淡河、澳淡公路以西,西江下游以东,珠江口以北,东江下游两岸以南的广大地区。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了东宝行政督导处、路东行政委员会、惠东行政督导处、博罗县人民政府、海丰县民主政府以及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等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内普遍建立的乡村政权,广泛吸纳了各阶层、各党派及开明士绅代表参加根据地政权建设。根据地和游击区的总面积达到1.5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万以上。
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了华南敌后抗日战争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险。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之后,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东宝惠地区工人、农民和其他各阶层群众立即卷入了抗日的洪流,以血肉之躯奋起保卫家乡、保卫祖国。无数爱国群众除了积极参军参战、捐献枪械物资、缴纳抗日公粮外,还通过参加民兵组织协助部队作战、投身交通情报工作等方式,直接参与敌后抗日战争,日伪军最终被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东宝惠地区民兵组织是部队发展扩大的后备军。在日军入侵华南后,各级党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儿童抗敌会等抗日爱国团体,组织群众参加壮丁队、后备队、自卫队、游击队等民兵组织,实现了东江人民群众的“大联合”。1938年冬,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后,派出民运工作人员积极协助地方党组织,在各抗日游击区发动群众,组织民兵队伍。1940年冬,东莞县大岭山抗日游击基地组织民兵500余人;1941年5月,宝安县阳台山抗日游击基地组织民兵8个中队600余人。到了1943年,东江抗日根据地内已建立民主政权的乡、区,基本做到村有民兵小队,乡有民兵中队,区有民兵大队。在东江纵队1945年8月的战斗序列中,约有30个地方抗日自卫大队。而这些地方大队基本上是从各乡、区的民兵组编发展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至抗战胜利时,整个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已发展到1.2万余人。
在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同日伪顽军的历次战斗中,民兵在配合部队作战、保卫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1939年11月,东莞、宝安边界的抗日自卫队,配合主力部队围攻驻宝安县城南头镇日军,断其给养,迫使日军弃城而逃,12月1日南头镇光复,成为抗战爆发后,广东地区中国军队第一次收复县城。在1941年6月的百花洞战斗中,民兵和群众不仅帮助游击队传递情报、送饭送菜,还帮助游击队围堵日军,截获日军情报,并在外围组织群众敲锣打鼓助威,在铁皮桶里燃放鞭炮迷惑日军。最终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毙伤日军官兵50余人,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胜利,广州日军首脑哀鸣:“这是进占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1943年11月中旬,日伪出动9000余人,号称万人“扫荡”,在空军配合下,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下旬又对宝安根据地实行“多路围攻”。游击队在民兵和群众的大力配合下,经过一个多月的顽强战斗,粉碎了敌人大规模的“扫荡”,收复了大片失地,扩大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在1944年卡断广九铁路作战中,在部队不断袭扰,打击砍树日、伪军的同时,东莞、宝安等地的民兵和群众发起反砍树斗争,故意怠工和砍坏树木,破坏日军行动。广九铁路中段始终不能正常通车,日军惊呼:广州、香港之间的广九铁路地区是“治安之癌”。1945年1月,广九铁路中段沿线的沙湾、李朗、布吉等乡民兵1000多人,配合东江纵队宝安大队,炸毁日军碉堡6座,切断电话线,使日军巡逻车与火车相撞,死日军少佐以下9人。1945年1月,东莞低涌抗日自卫大队配合东纵第一支队三龙大队和猛豹大队,毙伤俘伪团长以下250余人,缴获轻机枪9挺,战斗中民兵打得英勇顽强,自卫大队正副大队长熊金枝、黄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日伪军为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在东宝惠地区大肆搜刮和掠夺财物,根据地民兵配合东江纵队予以坚决打击,保护人民群众财产。1945年,根据地内农业获得丰收,敌人虎视眈眈,企图进犯抢粮。4月,伪军出动300余人与麦浩伪护沙队200余人,分三路向东莞的北栅、大宁、博头、大坑一带抢粮,我路西第一支队和民兵常备队共同展开反抢粮斗争,保卫了群众的利益。为了保卫宝太线的粮食,6月东宝行政督导处下令东莞新二区组织数百民兵到宝太线参加抢割收工作。经过一星期的日夜奋战,终于胜利地完成宝太线的夏收工作。7月从南头出发的日军一个联队,会同黄松岗日伪,企图到公明圩附近抢粮,途经合水口,被民兵伏击,阻其进犯,我主力部队赶到,歼灭日军一个小队,缴获机枪一挺,保卫了群众的丰收成果。
抗日战争时期,交通情报工作特别重要。及时向指挥机关传送情报,需要严密而畅通的交通网络,这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大量情报站设在日伪据点及国民党据点周围,一大批交通情报员深入敌营,在复杂的环境中传递情报信息,并为党组织和部队接送来往人员、信件和物资。1939年秋,东莞党组织派古道、罗湘林等打入国民党东莞县政府内部,秘密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在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就建立起大队、中队和群众三级情报网,搜集日本占领军的军事、政治、治安、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报。
获取敌军情报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及时、准确的情报,为党组织和部队的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百花洞战斗打响前,游击队收到厚街交通站送来的情报,为日伪军布下了口袋阵。在营救文化名人的过程中,数百名文化名人和国际友人在交通情报员带领以及沿线群众的掩护下,避开日军检查岗哨,通过日军的封锁线,安全转移到根据地。
交通员大多数是男女青少年。他们年纪虽小,却表现得十分机智勇敢。经常是单人行动,穿过一道道敌人严密防守的封锁线,出色地完成任务。特别是紧急情报或报告、指示,交通员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多难多苦,都会立即出发马不停蹄地飞速传送。在残酷的隐蔽战线斗争中,李一之、李淑桓、张招妹、冯芝等交通情报员和堡垒户遭到日、伪、顽军的迫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时,东江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着一首《军民齐合作》歌谣:“你在前面打,我在后面帮。挖战壕、送子弹,不怕流血汗。抬担架、送饭菜,大家齐心干。军民齐合作,定把鬼子消灭光!”这是东江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党的带领下,团结一致,齐心合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真实写照。
抗日战争时期,东宝惠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各级党组织的重建和发展,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华南敌后抗战提供了兵源、物资和精神支持,积极支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并通过参加民兵组织和投身交通情报工作直接参与抗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