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地下隧道与高架线路上,每天有数千列地铁列车穿梭不息。每一次平稳启停、每一扇车门的顺畅开合,背后都离不开一套关键系统的默默守护——轮对在线监测系统。它如同列车的“眼科医生”和“神经中枢”,实时监测车轮健康状况,将运行风险防患于未然。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个极其细分却至关重要的领域,一家来自广东东莞的企业凭借近60%的国内市场份额,成为真正的行业“隐形冠军”。
这就是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东莞市诺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4年创立以来,诺丽科技已在轨道交通安全在线监测领域深耕超二十年。
源于汽车,却驶向更远的轨道
诺丽科技的故事,始于一次对行业空白的敏锐洞察。
2004年,朱晓东创立诺丽科技之初,公司主营业务还是汽车胎压监测技术。谁也没有想到,这项技术日后会成为进军轨道交通领域的“敲门砖”。
“当时我们从日本引进技术,却发现列车并没有配备胎压监测系统。轮胎漏气会导致运行故障,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痛点。”东莞市诺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董辉在采访中回忆。正是这个发现,推动了诺丽科技从汽车领域向轨道交通的战略转型。
面对轨道交通严苛的安全标准与技术门槛,诺丽科技依托在汽车电子领域积累的传感器应用与嵌入式系统开发经验,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攻克了高速运行条件下数据实时采集与处理的难题,实现了对受电弓、轮对等关键部件毫米级精度的动态监测;开发出适应隧道强电磁干扰、高湿度等复杂环境的工业级硬件设备与智能诊断算法。
2008年,诺丽科技在重庆地铁成功安装了国内第一套单轨列车受电弓监测系统,从此打开了轨道交通在线监测的大门。随后数年,公司依托持续自主研发,陆续推出轮对诊断系统、接触网动态监测系统、直线电机气隙监测系统等一系列产品,逐步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和全线产品能力。
“汽车胎压监测系统一套仅一百多元,而轨道交通的一套设备要卖六万多元。”这背后,体现的不仅是技术门槛与安全标准的巨大差距,更是诺丽科技从民用级汽车电子向工业级轨道交通安全监测领域战略转型和技术攻坚的生动印证。
绝处逢生,创新之火永不熄灭
2017年,公司差点因为战略投资人撤资而倒闭。
“原定投资1亿元,我们依此布局多条产品线。结果对方只投了600万元就退出,让我们措手不及。”回顾那段艰难时期,不少人至今仍感慨万千。
转机出现在2018年,在成都的一场行业颁奖典礼上,诺丽科技与中车长客、广州地铁共同荣获特等奖,成为当时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营企业。公司创始人朱晓东同时获得创新领军人物称号。
“载誉归来后,东莞市政府给予了三十万元奖励。这份认可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次获奖成为诺丽科技扭转局面的关键契机,也使其创新努力获得广泛关注。
紧接着,2019年公司迎来重大技术突破。由诺丽科技牵头,与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轮对几何参数动态测量关键技术与系统”,获得五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致认可,被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鉴定为“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踏面直径动态测量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系统可实现对车轮踏面磨耗、轮缘厚度、轮辋宽度等参数的高精度动态监测,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一举填补国内空白。
该项技术不仅入选交通运输部2021年度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还为诺丽拿下中国专利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进一步夯实了其在轨道安全监测领域的领先地位。
凭借创新实现突围之后,诺丽科技的产品迅速扩展至全国47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并出口至泰国、新加坡、埃及、墨西哥等国家,轮对在线监测系统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达59%,全球市场份额超30%。
尽管在轨道安全监测领域已经取得了领先地位,诺丽科技并没有停止创新步伐。2023年,成立东莞市诺丽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战略布局第二增长曲线。半导体测试设备与既有的轨道检测设备技术同源,均依托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诺丽借助在轨道交通领域积累的高精度测量与故障检测经验,将核心视觉算法、动态监测及系统集成能力延伸至半导体封测设备领域,实现技术协同与创新突破。
“自2023年8月18日启动研发,目前团队已壮大至30余人,今年订单预计突破一亿元。”董辉介绍道。新公司聚焦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的制造与销售,致力于打造国产半导体测试设备的新力量。这一战略不仅体现了诺丽科技向先进制造延伸的能力,也为其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三心铸魂,步履不停
二十逾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诺丽科技的背后是一种精神的支撑。回顾企业发展历程,董辉强调,正是以“三心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百折不挠的信心和为国为民的爱心,才铸就了诺丽科技今天的行业地位。
创业初期,没有资源、没有背景,何以突围?诺丽科技用实际行动写下答案:借力高校科研资源、借势合作伙伴与团队的默默支持,更凭借一股永不服输的奋斗韧劲。
“为什么取名诺丽?意为‘一诺千金,共创靓丽人生’。”董辉阐释道,诚信不仅是名字的寓意,更是行动的准则。“自2015年首次银行融资以来,公司从未拖欠一天利息、从未迟缴一分税款。再困难,每月15号必须准时纳税。”
他本人最初从事家具行业,2014年底与创始人朱晓东深入交流后,被其“守护亿万人民出行安全”的企业愿景深深感染。“2015年7月1日,我在党的生日当天加入诺丽。没想到一走就是十年,越做越觉得有意义、有使命。”
如今,诺丽科技正在建设占地33亩、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的新生产基地。公司上市计划虽因政策调整暂缓,但前进的方向从未改变。正如董辉所说:“我们做的不是最热闹的行业,但我们要做最不可替代的产品。”
或许,这正是众多“小巨人”企业的共同画像:不追求规模的最大化,而追求价值的不可替代;不沉迷于流量的喧嚣,而专注于技术的沉淀。
地底之下,列车依旧穿梭不息,而一家东莞企业,仍在默默守护着每一段旅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