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
中山
这座湾区城市
在烽火岁月中也历经洗礼
桂山岐水间
无数军民
前赴后继、舍生取义
书写了壮烈篇章
刘诗觉 | 摄
探寻中山抗战史迹
传承红色基因

中共中山县委于1937年8月重建,为全面抗战初期广东地区最早重建的县委,机关设在石岐民生路太原第。1938年11月中旬,中山县委在太原第召开全面抗战时期第一次武装工作会议,确立工作中心是加紧准备武装斗争,准备以五桂山作为将来的游击根据地,培训开展游击战的干部和骨干,建立一支中山县委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

彭天亮 摄于2006年7月(中山市档案馆藏)
全面抗战初期中共中山县委机关旧址
地址:石岐街道民生路256号太原第

1938年10月,共产党员杨子江在二区召集20多名青年,在申明亭乡成立中山二区青年抗日救亡工作队,很快发展到100多人。在抗击日军入侵中山二区全禄、叠石战斗中,组成担架队、救护队等上前线开展战地服务,为保卫家园而英勇战斗。

黄春华 | 摄
中山二区青年抗日救亡工作队队部旧址
地址:沙溪镇申明亭村大街116号(翠峰杨公祠)和118号(杨玉维故居)
1938年底,中共中山县委根据中共东南特委的武装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一支不脱产的群众抗日武装——中山县别动大队。队员有两三百人,其中中共党员约100人。

黄春华 | 摄
中山别动大队活动旧址
地址:南朗街道左步行政村欧家企巷48号欧氏大宗祠
1938年12月9日,为进一步发动广大青年投入抗日斗争,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成立。队员发展到3000多人,是中山县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抗日团体,也是全省抗先人数最多的县队。

黄春华 | 摄
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成立遗址
地址:火炬高新区西桠村校前路北西桠创新幼儿园

1939年7月24日至31日、9月7日至20日,日军出动铁拖舰艇及飞机大炮,两次进犯中山横门沿岸。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共中山县委主动与国民党中山县当局合作,派出两个中队上前线奋勇杀敌,并动员了1000多名抗先队员开展支前工作,发动了张家边至珊洲、黎村的群众投入后勤服务。全县军民齐心合力击退日军,两战均告捷,守住了横门。横门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抗日的斗志和信心。

黄春华 | 摄
横门保卫战遗址群
地址:火炬高新区小隐水闸(洋关水闸),大王头山至白米山一带以东及永春滨江公园一带
1939年7月24日至9月20日,中山军民两次取得横门保卫战大捷。为纪念在战斗中阵亡的将士,中山县政府于1947年修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以志中山守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
黄春华 | 摄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地址:南朗街道南朗村南岐公路亨美山路段东侧

1940年,中共中山县委派一批共产党员利用统战关系组建地方武装。此后,黄石生通过关系领取了一区国民兵团常备中队的番号,建立了黄石生中队。该中队与杨子江中队、周增源中队、杜广中队等互为掎角,在二区及石岐近郊开展抗日斗争。

黄春华 | 摄
黄石生中队队部旧址
地址:沙溪镇塔园大街26号元洞黄公祠

1941年9月,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做出发展中山、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决定。1942年1月至3月,在河涌水网地带活动的中山主力武装,逐步转移到五桂山区。同年5月,中山抗日游击大队成立,约120人。至1943年底,中山抗日游击大队经历了11次较大的战斗,共歼灭敌伪军7个半中队,缴获长短枪400多支,以及弹药、粮食一批。

黄春华 | 摄
中山抗日游击大队展览
地址:南朗街道白企村老人活动中心2楼

1943年秋,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临时工作委员会从禺南转移到五桂山区,珠江敌后抗日斗争的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山。

黄春华 | 摄
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旧址
地址:南朗街道翠亨行政村田心自然村田心四街4—8号
1943年夏,中山抗日游击大队在五桂山建立了交通总站,代号“白鸽队”。同年10月,该站扩编为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交通总站,一批交通员负责传递信件,护送来往的中共党员和武装人员等。

黄春华 | 摄
白鸽队队部旧址
地址:南朗街道关塘行政村东桠自然村大同街2号

1944年,五桂山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先行点,4月18日至20日,100多名各界代表齐集石莹桥,选举产生了五桂山区战时联乡办事处。10月,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中山县行政督导处在石莹桥成立。

黄春华 | 摄
中山县行政督导处成立遗址
地址:五桂山街道石莹桥村党群服务站

1945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在中山公开宣布成立,也曾设址槟榔山村古氏宗祠。在中山地区的部队为第一支队,它赢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黄春华 | 摄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地址:五桂山街道南桥村槟榔山14号古氏宗祠
1945年5月8日深夜起,日、伪、顽军兵分六路进入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扫荡”。5月9日,珠江纵队第一支队猛虎中队于灯笼坑三山虎山阻击敌军,连同支援的民权队,英勇顽强,以少胜多,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为司令部与支队机关转移赢得了时间。这就是著名的“三山虎山血战”。
黄春华 | 摄
“三山虎山血战”战场遗址
地址:南朗街道白企行政村灯笼坑自然村三山虎山

黄春华 | 摄
灯笼坑抗战史迹展
地址:南朗街道关塘路3号灯笼坑党群服务站
1945年5月,珠江纵队司令部及一支队主力200多人转移至丫髻山金花山村,得到群众的鼎力支持。5月下旬至10月上旬,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分批战略转移东江。

黄春华 | 摄
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队部活动旧址
地址:坦洲镇新前进行政村月环村金花山街13号、37号
抗战时期,三乡大布学校成为中共中山五区区委的主要活动基地。大布学校先后有60多名学生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至1939年底,五区10多个村发展中共党员近200名。大布村被称为中山的“小延安”。

黄春华 | 摄
中共中山第五区区委活动旧址
地址:三乡镇大布村校前街1号大布学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珠江纵队第一支队以支队长欧初的名义发出《致敌伪军通牒》。8月24日、25日,珠江纵队第一支队、珠江纵队中山县行政督导处发出《为抗战即将胜利结束告中山全县同胞书》《抗战胜利敬告中山全县同胞书》,号召中山人民团结起来建设国家。抗战期间,无数中山儿女为保卫家乡、保卫中山、保卫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鲜血染红了中山大地,染红了胜利的旗帜。

黄春华 | 摄
中山革命烈士陵园
地址:南朗街道翠亨村光荣路1号
还有这些抗战史迹
就在我们身边
长洲黄氏大宗祠——中山一区游击训练班旧址

黄健斌 | 摄
地址:西区街道长洲社区西大街8号
1939年初,中共中山一区区委在此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不少学员成为中山乃至珠江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骨干。
粉碎日、伪 “十路围攻” 主战场遗址

李丽静 | 摄
地址:五桂山街道城桂公路大帽山至牛爬石路段
1944年1月,日、伪军共8000多人从石岐、南朗、翠亨、三乡、唐家等驻地倾巢而出,计划分十路围攻五桂山区。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接到情报后,周密部署逸仙大队、义勇大队和民兵等投入作战,最终,日、伪军原计划一个月的“十路围攻”,仅5天就被中山抗日军民所粉碎。
滨海区政务委员会成立旧址

图源:中山+
地址:南朗街道榄边行政村南塘自然村朝阳路边南塘学校
1944年初,五桂山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先行点,滨海区地处五桂山东北部平原,民主建政工作较早开展。1944年夏,滨海区民主建政座谈会在南塘学校召开。10月,滨海区政务委员会在该校成立。
金钟山炮楼遗址——中区纵队歼灭伪军据点遗址

图源:板芙发布
地址:板芙镇金钟村金钟山
1945年元旦前夕,中区纵队民族队、雪花队战士利用新学得的爆破本领,在板芙金钟山上一举歼灭伪军一部。爆破攻坚战首战告捷,有力震慑了敌人。
白石防御战指挥碉楼旧址

黄春华 | 摄
地址:三乡镇白石村门前大巷7号
1945年2月,日、伪军向宿营在白石村的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发起进攻,一支队借助村内碉楼,占据有利地形积极防御,在增援的大布民兵的配合下,将日、伪军击退。如今,白石碉楼仍然可见当年枪战留下的弹孔。
石莹桥十六烈士纪念碑

黄春华 | 摄
地址:五桂山街道石莹桥村山脚的溪边大石旁
该纪念碑于1992年春建立。五桂山石莹桥旁有一块大石,这是当年烈士被杀害的地方。纪念碑基座正前方刻有碑志,记载了抗战时期日军在五桂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残杀16名游击战士的罪行和游击战士宁死不屈的英勇事迹。
黄圃石军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黄健斌 | 摄
地址:黄圃镇石军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群众基础好,黄圃石军村成为中山抗日游击队的活动基地。1940年左右,中共石军支部成立,罗若愚任书记。石军支部积极支持、配合上级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开展工作,中山抗日游击队驻石军村时,游击队的领导肖强、欧初等常在罗若愚家开会。
里溪革命纪念亭

黄春华 | 摄
地址:板芙镇里溪村月角
抗日战争期间,板芙里溪涌现出一批爱国有志青年,里溪月角村多数村民曾做联络员,为党组织送粮送情报,保护革命人士。里溪革命纪念亭修建于1998年,亭内立有里溪革命烈士纪念碑。
大环抗战英雄纪念亭

图源:中山火炬发布
地址:火炬高新区大环村石鼓公园
抗日战争期间,大环人积极抗敌御侮,拥军支前,中共党员黎民惠、黎源仔、黎少华等乡民为国英勇捐躯。纪念亭旁竖石碑一块,镌刻先贤英勇抗敌事迹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简介。
触摸历史,见证新生
回顾中山大地上
那场永不妥协的抗争
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
更是为了珍惜当下
当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搏
同频共振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中山发布&中山党史
编辑:黄健斌
美编:钟美君
执行总编辑:高明国
总编辑:李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