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石龙中学 刘婷《让青春厚植家国情》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9-01 13:07:15

作为一名从小在东莞生长的高中生,我曾在一节团课中了解过一些东江纵队的故事,但仍然觉得我与这段历史隔着一层透明的薄纱,既不算陌生,也不算熟悉,直到前些日子偶然看到了一部与这段历史相关的一部影视作品,才真正让那段过往激起我心灵的涟漪。

与如今的美好生活相比,当我看到电影中战士们每天在山林间隐蔽,晚上又冒着生命危险突袭敌人,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野菜粥,也从不放弃抗争的时候,我心生敬意,但我想,恐怕真实的战争环境下的条件与情况会比电影里所能呈现的更加恶劣。当看到战士们为了掩护群众转移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时,我心生崇敬。电影里还有更加动人的一幕,年轻的战士们身着破旧的军装,脸上却洋溢着坚定的笑容,女战士们一边照顾伤员,一边制作宣传标语,村里的乡亲们背着粮食、拿着工具,积极支援部队作战,军民间的鱼水情、战士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诠释,军民同心,群众支持,大家互相帮扶,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民子弟兵”这五个字的重量。

东莞作为东江纵队发源地和重要的活动区域,镌刻着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创建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被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称为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的根据地,东江纵队将士们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再次回望那段历经七十载春秋的历史,也依然照彻着这片碧蓝长空,这片土地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润着先辈们的热血,诉说着那个烽火连天时代下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纪念馆内泛黄的手稿,锈迹斑斑的枪支,战士们布满补丁的军服,静静地放置在灯光下的玻璃柜中,光影下,它们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抗战史,透过玻璃穿越它们身上被岁月留下的痕迹,我仿佛回溯到那个热血激昂的年代,不禁肃然起敬,对红色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

吾辈青年作为新时代下成长的新一代接力人,当厚植家国情,传承红色基因,感受历史温度,抗战的年代虽已远去,但革命的红色精神亘古不朽,触摸历史滚烫的温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奋斗力量,吾辈青年,当以青春之名,在新时代下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篇章!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17班 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