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石阶前,我忽然听见了历史的回声。青苔斑驳的炮楼沉默矗立,阳光透过弹孔洒下光斑,仿佛时光的碎片正在重组。作为“重走东纵路”研学团的一员,我伸手触摸冰凉的墙体,掌心竟感到一丝灼热——那是穿越八十年的烽火余温。
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里,白发苍苍的讲解员指着玻璃柜里一支锈蚀的步枪动情道:“这是游击队员用过的武器,每次战斗只能领三发子弹。”我们屏息凝视,突然明白什么叫“寸土不让”——不是因为有充足的弹药,而是因为身后就是家园。展柜里发黄的家书字迹娟秀:“母亲,儿择路赴国难,孝悌终难两全。”落款处的水渍晕染开来,不知是雨是泪。
在白马山战斗遗址,我们重走了当年的秘密交通线。山路崎岖,竹林沙沙作响,恍若当年游击队员急促的脚步声。带队老师突然让我们安静聆听——风中传来若有若无的歌声,原来是附近小学的孩子们在唱《东江纵队之歌》:“我们是广东人民的子弟兵……”童声清越,穿林渡水,与历史中的冲锋号角奇妙地交响。
夜幕降临时,我们在大屏嶂山下的营地观看抗战电影。当银幕上出现东莞方言的对白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坐直了身子。爆破声震耳欲聋,我却注意到身旁同学眼里的泪光——此刻我们才真正理解,那些故事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发生在我们祖辈脚下的传奇。
研学笔记的最后一页,我画下两个交叠的坐标系:横轴是1943年的烽火路,纵轴是2023年的东莞大道,交汇点正是我们这群青少年的心跳。当年青年用鲜血绘制抗战地图,今日我们用脚步丈量新时代的征程。在东莞科技馆的航天展区,我看见穿校服的中学生正在调试卫星模型,玻璃幕墙外是鳞次栉比的创新园区——这片曾被鲜血浸透的土地,如今绽放着科技之花。
返程大巴驶过虎门大桥,同学们自发唱起了红色歌曲。歌声中我望向车窗外,荔枝林连绵如海,莞香花的香气透过车窗缝隙飘进来。忽然懂得红色基因不是凝固的化石,而是奔流的江河:它在程序员敲击的代码里,在工匠打磨的零件中,更在我们青年学子追逐的梦想里。
当夕阳给城市镀上金边,我终于破译了东纵的精神密码:所谓传承,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用今天的奋斗向历史致敬。革命精神的火种从未熄灭,它只是换了一种燃烧方式——在我们的血管里,化作奔向星辰大海的永恒动力。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17班 苏琳昕;指导老师:严德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