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孩子“不想上学”可能是心理求助信号!专家支招如何应对
东莞+ 2025-09-01 11:39:15

开学倒计时,不少家庭正上演着“寒假终极大战”——孩子拖延作业、情绪浮躁、拒绝谈论开学,甚至出现头晕腹痛、失眠多动等表现。这些被笼统归类为“不想上学”的行为背后,可能是孩子发出的心理求助信号。

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欧海燕透露,每年开学前后,因情绪障碍、适应困难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数量显著增加:“很多家长误读孩子的求助信号,把心理问题简单理解为厌学或叛逆,反而加剧了亲子间的隔阂。”

读懂孩子的“无声呐喊”:学校适应不良的五个维度

欧海燕指出,识别孩子的学校适应问题不能只看成绩,更需从四个维度全面观察:

1.学业适应——不止于分数背后的焦虑。成绩波动是最易被察觉的信号,但欧海燕提醒:“尤其是初三、高三学生,面临升学与体育考试等多重压力,容易衍生出持续的焦虑障碍。”

2.人际适应——孤独背后的社交困境。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当孩子频繁抱怨“没朋友”“被排挤”,或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可能隐含深层人际危机。“青少年阶段同伴关系的影响甚至超过亲子关系”,欧海燕强调,“长期被孤立可能引发社交恐惧与自我认同紊乱。”

3.行为适应——破坏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注意力涣散、抵触校规、逃学吸烟等行为,常被归类为“品行问题”,但可能是孩子应对挫折和压力的错误方式。“这些外显行为更像是一种呐喊,背后往往是未被察觉的情绪痛苦。”

4.情绪适应——安静孩子的内心风暴。比起外显行为,内敛情绪更需警惕:持续情绪低落、自我贬低、莫名落泪、兴趣减退等,可能是抑郁或焦虑的征兆。“这类孩子往往‘乖得让人心疼’,但内心正在经历一场海啸。”

破解适应难题:从家庭支持到专业干预的六把钥匙

新学期,在学校环境变化或学业压力增加情况下,学生需要更多的准备和支持,去适应新学期。

1.阶梯式适应:允许孩子慢慢来。对环境敏感或新入学的孩子,可采取循序渐进的适应方式。例如寄宿生可先尝试“日托+周末回家”,再逐步延长寄宿时间;鼓励孩子参与社团活动,在兴趣社交中建立归属感。

2.时间管理:赋予孩子掌控感。与孩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而非单向布置任务。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健康饮食,这些都是保持良好状态的基础。

3.兴趣疗愈:身体动起来,情绪活起来。参加兴趣小组或社团,如体育、艺术、学术研究等,是丰富校园生活、结识志同道合朋友的有效途径。尤其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舒缓压力、振奋情绪,还能增强心理韧性,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解压方式。

4.真实社交:不追求外向,但要学会求助。“不必强求内向孩子变得外向”,欧海燕指出,“关键要培养真诚的社交品质:学会分享、尊重边界、敢于拒绝”。家长可示范如何寻求帮助,让孩子知道“求助是勇敢而非软弱的表现”。

5.心理韧性:培养成长型思维。通过家庭叙事帮助孩子理解:“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使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困难,并多角度去探讨问题的原因,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加心理弹性,更好地应对挫折。

6.专业干预:及时识别求救信号。当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社交退缩、自我伤害倾向时,需及时寻求心理援助。“尤其要关注重大生活事件后的情绪变化:家庭变故、校园欺凌、情感创伤等都可能成为心理危机的扳机点。”

青少年心理适应绝非“自己想开就好”的简单命题,它需要家庭的理解接纳、学校的包容支持、专业的科学干预三方联动。欧海燕说:“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他们不是在拒绝成长,而是在渴望被理解。读懂这些信号,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开学礼物。”

文字:记者 刘召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