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城朝盛学校初中部 邱比特《重走东纵路:在烽火印记中触摸信仰》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30 21:45:24

阳光把路面晒得暖融融的,微风裹着草木的清香掠过发梢,我攥着提前查好的东纵历史手册,怀着一颗既崇敬又忐忑的心,踏上了这条铺满红色记忆的路。它藏在东莞的街巷与山野间,不像热门景点那般热闹,却每一步都踩着东江纵队的热血过往——仿佛脚下的石板路就是时光的刻度,正带我一步步退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第一站是东江纵队三龙大队指挥部旧址。那是一座青砖黛瓦的老屋,墙根爬着深绿的藤蔓,木门上的铜环早已失去光泽,却透着一股不容打扰的庄严。它就那样静立在村口,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皱纹里全是未说尽的故事。我轻轻推开木门,“吱呀”一声响,像是撞开了尘封的岁月。伸手触摸墙面,粗糙的砖面上还留着细小的弹痕,指尖能摸到炮火灼烧过的凹凸感,恍惚间仿佛有硝烟的味道从砖缝里飘出来,混着老屋里木质构件的陈旧气息,在鼻尖萦绕不散。屋角摆着一张褪色的八仙桌,桌面有几道深深的刻痕,讲解员说那是战士们当年刻作战地图留下的;墙上挂着一面残破的军旗,红布边缘已经磨损,五角星却依旧醒目。看着这些旧物,我好像看见了深夜里,战士们围坐在桌旁,就着煤油灯的微光讨论战术,有人用手指在刻痕上比划,有人攥着军旗的一角低声宣誓——“就算只剩一口气,也要把日寇赶出去!” 那一刻,“抛头颅、洒热血”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这些年轻生命用热血写就的誓言,滚烫得让我眼眶发湿。

离开旧址,沿着林间小路往前走,就到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展馆藏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高大的榕树撑开浓荫,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织成细碎的光斑,像是给英雄们撑起了一片永远安宁的天地。走进展厅,最先吸引我的是玻璃柜里的武器:82式迫击炮的炮管锈迹斑斑,炮身上还留着战士们常年握持的手印;马克沁重机枪的枪口对准前方,仿佛下一秒就要发出怒吼;一把卡宾枪的枪托被磨得发亮,据说它的主人曾用它在一次伏击战中击落过敌人的侦察机。它们静静躺在那里,却像在无声地讲述着战场的激烈——我仿佛能听见炮火轰鸣,看见战士们抱着武器冲锋,子弹擦过耳边的呼啸声就在耳畔。最让我心头一揪的,是展区角落的几封家书。泛黄的信纸上,字迹有的工整、有的潦草,“娘,今年的稻谷该熟了吧?等赶走鬼子,我就回家帮您收割”“阿妹,要好好读书,将来建设一个没有战争的中国”,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人的牵挂,可每一句话的结尾,都藏着“为国捐躯也不悔”的坚定。原来这些舍生忘死的英雄,也是会想家的孩子、会牵挂亲人的儿女,可他们终究把“大家”放在了“小家”前面,把生死抛在了脑后。

走在返程的路上,脚下的土地还带着阳光的温度。路边的村庄里,白墙黛瓦的房子错落有致,孩子们在巷口追着蝴蝶跑,老人们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摇着蒲扇聊天,饭菜的香气从敞开的窗户里飘出来。这幅安宁祥和的画面,和纪念馆里的烽火岁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忽然停下脚步,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原来我们今天走的每一步安稳,见的每一幕平静,都是东纵战士们用年轻的生命换来的。他们没能亲眼看见这盛世,却用生命为我们铺就了通往和平的路。

这次重走东纵路,早已不是一次简单的出行。它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读懂了“英雄”二字的重量;它是一次精神的传承,让我明白东纵精神从不是陈列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或许不用再面对枪林弹雨,但东纵战士们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斗志、无私的奉献,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光。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感动与敬畏,好好读书、努力成长,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份和平——因为我知道,我们今天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都是对东纵精神最好的传承。

作者:东城朝盛学校初中部 初二 1班 邱比特;指导老师:时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