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虎门镇北栅小学 陆圆圆《妈妈缝在衣服里的春天》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30 13:40:52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重走东纵路”研学活动。在东莞大岭山东江纵队纪念馆里,有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布衫让我停下了脚步。讲解员阿姨轻声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叫李淑桓的妈妈的衣服,她把七个孩子全都送上了抗日前线。”

我凑近玻璃柜,看见衣服上别着一枚小小的校徽——香港庇理罗士女子中学。原来这位妈妈读过书、教过书,却毅然把孩子们都送去了保家卫国。

1938年秋天,第一个哥哥对妈妈说要去打鬼子。妈妈没有哭,也没有拦着他,而是拆了自己的毛衣,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哥哥织毛衣。妈妈说:“去吧,娘等你带着太平回来。”

从此,妈妈手里的针线就再也没有停下过: 双胞胎哥哥穿上妈妈纳的布鞋走了; 姐姐和另一个哥哥裹着妈妈改的棉袄也走了; 当五哥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妈妈把带血的家书缝进衣襟里,第二天仍然站在讲台上教孩子们“执干戈以卫社稷”。

最让我难过的是小儿子显隆。他只有十一岁,抱着五哥牺牲时染血的毯子来找妈妈:“娘,我要去找哥哥们!”妈妈的手抖得厉害,针尖一次次扎破手指,血珠在补丁上绽开像小红花。那天晚上,妈妈一定哭得很伤心,因为第二天她的眼睛是肿的。天还没亮,显隆哥哥就背着行囊离开了家。

1941年秋天,妈妈为了保护学生牺牲了。她最后说的话是:“显隆还小,要活下去……”

战争结束后,孩子们想拍一张全家福,可是永远都凑不齐了。有四个亲人再也回不来了,包括他们的妈妈。

走出纪念馆时,阳光特别明亮。我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忽然明白了:我们能在阳光下奔跑上学,是因为曾经有一位妈妈,在黑暗的夜里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出了黎明。

每一针都是母亲的牵挂, 每一线都连着国家的未来。 妈妈用最细的线缝出最宽的天地, 我们要用努力读书来报答这份深情。

作者:东莞市虎门镇北栅小学 六年级 3班 陆圆圆;指导老师:梁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