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寇的悍然入侵与重重封锁,他们以铮铮铁骨直面强暴;他们在枪烟炮雨中坚守信念,始终把民族危亡的重担压在肩头;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为守护家园而浴血奋战。他们就是东江纵队战士!“敢撄强暴凭风骨,能负艰危仗铁肩。”正是东江纵队战士在烽火岁月中最真实的写照。如今我重走东纵路,回望那些在艰难岁月里挺身而出的身影,方能读懂——正是无数这样的“铁骨”与“铁肩”,撑起了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让革命精神在时光长河中愈发璀璨。
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封泛黄的家书。信的主人是一位年轻的战士,他在信中告诉家人:“我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虽然条件艰苦,但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向往与信念!”那一刻,我透过信纸看到了他坚毅的眼神和挺拔的身姿,感受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诚热爱。这份热爱,跨越山海岁月,即便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仍旧光彩夺目。如今,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爱国之情从未改变。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努力学习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好不容易从家书中回过神来,我又盯着玻璃展柜里泛着褐红锈色的步枪弹壳沉思,讲解员说这是1943年大岭山战斗时留下的,“当时战士们趴在草里射击,刚退出的弹壳烫得能攥出水”。我开始端详弹壳上那圈被手指磨出的浅痕,不禁联想到七十多年前,一定有双年轻却粗糙的手紧紧攥过它,掌心或许还留着硝烟燎过的灼痛,指节却一刻都不敢松懈,始终没有松开扳机。恍然间,我由那圈圈浅痕想到了鞋底的防滑纹,日复一日往返在教室与宿舍楼之间,似乎都有了被磨平的迹象。
当年的他们,用滚烫的弹壳丈量青春的厚度,把热血洒在他们所热爱的土地上;如今的我们,用跑酸的双腿和逐渐光滑的防滑纹,传承了拼搏精神。这枚弹壳教会我,青春的价值从不在温室里的安逸,而在那份“明知会痛、会累,却依然不肯停下脚步”的执着。
重走莞邑红途,才真正懂得:那些曾在泛黄的家书、发锈的弹壳中闪耀的青春,从未随岁月远去。少年的我们定会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结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果实——就像当年的他们,用信仰照亮长夜,而我们,正以奋斗续写天亮后的篇章。
作者:东城朝盛学校初中部 初二 3班 吴霞;指导老师:冯匡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