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前,手掌轻轻贴上饱经风霜的灰色砖墙,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震颤——仿佛八十年前的枪声穿透时空,在我的血脉里激起回响。
馆内陈列着锈迹斑斑的枪支,玻璃展柜里泛黄的家书字迹模糊。我俯身细辨,读到“若我不幸牺牲,望儿继吾志”的绝笔,突然明白这不仅是历史文物,更是一个父亲留给世界的全部温度。在虎门威远炮台,我的指尖触碰到弹痕累累的墙体,海风掠过耳畔,恍惚间竟化作当年的呐喊。这些石头记得每一个守护者的体温,每一滴洒落的热血。
最让我震撼的是在东莞中学看到的“1924”石碑。阳光透过榕树叶隙洒在石刻数字上,光影跃动如跳动的心脉。我忽然想象,当年那些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青年,是以怎样的勇气在黑暗中点燃星火?在前进小学王作尧将军故居,褪色的军功章与家书并置陈列——将军在给妻子的信里写“昨夜梦见木棉花开”,而作战日记里却是“迂回歼敌二十七人”。铁血与柔情的交织,让我看见革命者不再是教科书里的扁平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重走东纵路,不是简单的步履重复。在寒溪水村的家书展柜前,我看见一个小男孩踮着脚尖辨认字迹,他的母亲轻声讲解着信仰的含义;在榴花抗日纪念亭,同学们闭眼聆听老师讲述1938年的枪声,睫毛在阳光下微微颤动。这些瞬间让我顿悟: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一代代人用体温传递的火种。
登临大岭山根据地旧址时正值日落。远山如黛,残阳如血,漫山相思树在晚风中沙沙作响。我忽然明白,东纵战士守护的从来不只是山河,更是山河之上生生不息的希望。他们用生命为我们争取了选择未来的权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未来配得上曾经的牺牲。
下山时,我回头望去——夕阳给整条山路镀上金光,同学们红色的校服点缀其间,宛如延绵的星火。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重走”的意义: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带着历史的重量走向未来。我们将以笔为枪,以梦为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让东纵精神绽放出青春的光华。
山风拂过耳际,我听见了历史的回响,也听见了未来的召唤。这条星火之路,正在我们脚下向着更远的光明延伸。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19班 林雯萱;指导老师:崔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