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夕阳为东莞新城的天际线镀上金边,我恍若看见两种光芒在此交汇:一种是历史淬炼的光,一种是自身现代奇迹的光。
蜗居在珠江东岸的城市叫“东莞”。耳畔是智能制造的密钥,目光所及是“世界工厂”的现代传奇。可那光彩的背后,却有一条用信念与鲜血铺成的“东纵路”,似与我诉讼沉重。我启程追寻,这并非沉溺于往者的荣光。
硝烟散尽的时刻,我才来到了这里。踩着“虎门”这片土地,看着威远炮台静默成雕塑,细听之时,仍有震耳欲聋的轰鸣与惨绝人寰的悲鸣声。那一刻,“天朝上国”被挑战,百姓被牵连,战争伊始;我漫步在其中,震惊英军实力先进之时,更多的却是那些“无名小卒”。战火之下,他们没有选择逃跑,没有投降,反而抬起手中的武器。英军用的都是枪,炮什么的,他们什么也没有,却仍然抄起菜刀出去杀,出去反抗,这源自他们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在生命最后炽热的瞬间,他们守护的是什么?我想,这并非是虚无的荣光,而是以万千无名者血肉之躯的家园。这烽火,为守护人间烟火而燃。
烽火也未尝断过,东莞大岭山镇,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旧址静默伫立。玻璃展柜内,一封家书的字迹在此现出:母亲,儿在此一切安好……倭寇驱日,儿即归家尽孝。这朴素的文字,与一个世纪后的我们相比,其情感的冲击力如此直接。未曾见过前线的战场,却见得战士的一封绝笔家书,这一别,竟是一辈子。那战士的遗骨,应就在青山丛中处,他的“真挚”,是对和平的渴望,这是无数平凡而具体的愿景,铸成了民族中不朽的英魂,不再是为了成就史诗,不再是为了平反,而是对故乡中有异敌的零容忍。这雄魂,为人间在而存在。
若东莞的精神仅止于历史上悲壮,它或将成为一座被铭记却停滞的丰碑。但是他没有,他将“英魂”的内涵从村护的坚毅,拓展至开创的勇毅。改革开放的号角,令他升起另一种形式的烽火。
我曾听闻一个关于“太平袋手厂”的故事。那里的一位女工,用握住镰刀的手,以令人惊叹的速度适应了流水线的节奏。车间里的每一位工人,都默默铸造着“东莞制造”的声誉,支撑起中国融入世界的经济基石。她们的奉献,或许没有战场上那般惊心动魄,但其战略意义与集体主义的牺牲精神,同样也可歌可泣。
今日的东莞已成为与往昔不同的存在,大家都在开始着新生活。但总有一段记忆会保留下来,纪念馆,非遗传承人,一封封家书……无不介绍着东莞的过去。我们不再低头,这是因为有无数身躯为我们铺路,从“天朝上国”被践踏之时起,那些青年们早已默下誓约。
这誓约,是东莞的过去,是现在,亦是他通向未来的,永不熄灭的火种。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10班 钟皓宇;指导老师:崔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