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石阶前,夏日的风穿过斑驳的炮楼,仿佛带来七十多年前的回响。我俯身触摸一块残破的砖石,粗糙的触感瞬间连通了时空——这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知识,而是一段可感可触的民族记忆。今年暑假,我跟随“重走东纵路”红色研学队伍,行走在东莞30个红色印记之间,完成了一场与历史的深刻对话。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一张黑白照片牢牢锁住了我的目光。照片中是一名年仅十五岁的战士,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讲解员轻声说:“他叫小李,牺牲时和现在的你们差不多大。”那一刻,展厅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我们这一代常被贴上“数字原生代”的标签,仿佛与烽火岁月隔着一层透明的墙。但当小李的故事通过一件褪色的军装、一封绝笔家书变得具体时,那面墙轰然倒塌。我忽然明白,红色基因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代青年在民族存亡之际的选择与担当。
这次研学最动人的,是历史与当下的不断映照。在百花洞战斗遗址,我们重走当年行军小路,漫山荔枝林如今挂满红果;在厚街前进小学旧址,孩子们朗朗书声取代了昔日的战地电台;夜晚我们围坐观看《东江纵队》纪录片时,无人机正掠过东莞璀璨的夜空。这种对比让我深思:东纵战士守护的山河,正是我们今日生活的城市;他们憧憬的未来,正是我们脚下的现实。这种跨越时空的接力,不正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传承吗?
研学归来,东纵精神在我心中有了青春的注脚。它不仅是纪念馆里的丰碑,更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力量——是遇到难题时“突围攻坚”的韧劲,是团队协作中“生死与共”的信任,是面对选择时“胸怀家国”的格局。在东莞这座制造之都的创新园区里,在实验室的仪器灯光间,我仿佛又看到了东纵战士当年使用的煤油灯。时代改变了战场,但未改变奋斗的本质。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是以科技为枪、以文化为盾,在新的征程中守护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繁荣。
重走东纵路,是一次触摸历史的行走,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出发。那些鲜活的故事、壮烈的选择、坚定的信仰,如星火般落入我们心间。告别纪念馆时,我回望入口处飘扬的旗帜,忽然懂得: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它正被新时代的青年用创新的方式续写。当我们这一代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找准方位,东纵精神便真正完成了穿越时空的传递——从救亡图存的烽火年代,到民族复兴的追梦征程,青春的力量,始终在场。
作者: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 高二 19班 廖梓晴;指导老师:曾雪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