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夏日,阳光炙烈如水银。我站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一面斑驳的石墙前,掌心轻贴其上。粗砺的质感透过皮肤传来,仿佛一段被岁月封存的摩斯密码,正以恒久的沉默向我发报。那一刻,喧嚣褪去,一段被简化为教科书上几行铅字的恢弘历史,裹挟着具体的热度与心跳,轰然撞入我的世界。
我们的“重走”,始于这种“触摸”。在东江纵队纪念馆,玻璃展柜内一支锈蚀的步枪,与说明牌上“人民抗日游击队”几个冷静的汉字,构成了我对历史的所有想象。直至一位白发苍髯的老交通员来到我们中间,他颤巍的手指在模拟沙盘上划过一条隐秘的路线,声音沙哑却如洪钟:“情报就是生命,我们用它,把敌人的心脏,钉在自己的土地上。”他眼中倏然迸射的光亮,瞬间熔化了时间的壁垒。我蓦然惊觉,我触摸的并非一件文物,而是一个依然滚烫的、关于信仰与牺牲的灵魂。
真正的共鸣,发生在那首几乎被遗忘的《东江纵队之歌》响起时。起初,我们的合唱仅是机械地重复音符。老师没有催促,只是带我们走向旧址外的现代东莞——巍峨的“世界工厂”天际线在天际展开,玻璃幕墙流淌着金色的夕阳,与身后静谧的旧址形成奇异的互文。她轻声问:“你们看,眼前这片繁华,像不像当年战士们梦想中,要守护的将来?”
我们沉默了。再次唱响时,歌词未变,心境却已天翻地覆。“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歌声不再飘散于风中,而是沉甸甸地落进每个人的胸膛。我忽然懂得,东纵的密码并非藏在枪械与地图里,而是镌刻于“为了怎样的明天而战斗”的诘问中。他们梦想的“将来”,正是我们身处的“现在”。这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一场跨越八十年的接力:他们用生命争取时间,而我们,正以奋斗为他们守护的梦想赋形。
行程尾声,我回望来路。那段曾觉得遥远的红色基因,从未沉睡。它已化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基座——是流水线上精雕细琢的匠心里那份执着,是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坚韧,是每个平凡岗位上的尽责担当。它告诉我们,英雄主义从未远去,只是换了战场:从救亡图存的烽火,到民族复兴的征程。
最后一片夕阳为纪念馆的红旗镶上金边,宛如一枚不灭的火种。我终于明白,“重走”的真意,不是退回过去,而是为了最坚定地走向未来。我们接过的不只是记忆,更是一份验证:验证他们当年的牺牲值得,验证我们今日的奋斗接续了他们的宏愿。这,便是我寻得的答案——东纵精神,是火种,照亮的是归途,是一条从过去通往未来、由我们接续书写的光明之路。
作者: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 高二 26班 尹灿斌;指导老师:苏绮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