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与法同行、护佑成长”检察开放日活动,在东莞市第一市区人民检察院顺利开展。东莞日报小记者们化身“法治观察员”,走进检察院内部,通过参观、听课、互动提问,开启了一场“沉浸式体验+互动学习”的法治启蒙之旅。
活动中,小记者们在检察官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有序参观。在案件管理大厅,工作人员用浅显易懂的话,拆解案件受理、流转的全流程,整齐的案卷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检察工作的严谨;走进沙盘心理咨询室,柔和的灯光与错落的沙盘道具,让小记者们了解到检察院不仅有“惩治犯罪”的刚性,更有“守护未成年人心灵”的柔性关怀;院史室里,老照片、荣誉奖牌让法治精神的传承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芽。
针对未成年人常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活动特别设置了“干货满满”的专题讲座。负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检察官结合“陌生人索要信息”“点击不明弹窗链接”等真实案例,生动拆解网络诈骗、不良信息传播、网络沉迷等风险点,还现场传授“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遇到不良内容及时找家长或老师”等实用防护技巧,小记者们认真记录要点,不时举手追问,互动氛围热烈。
最受期待的“小记者提问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小记者积极发问,检察官们面对稚嫩却认真的提问,用贴近生活的案例逐一解答。在一问一答间,让“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悄悄融入孩子们的认知。
△小记者王喻韬采访检察官
小记者问检察官“哪次办案让您觉得工作特别有意义”?检察官提起今年一宗被害人是未成年人的刑事检察案件:“案件办结后,孩子的父亲专门来送锦旗和感谢信,那一刻我特别触动。”原来在办案时,她不光指控犯罪,还找学校、心理老师一起帮孩子做心理疏导,又让家长多关心孩子,未检的工作得有细心、爱心、热心,既惩坏人,也护着孩子,让大家感受到公平正义。
谈及对“法律温度”的理解和实践。检察官说案件里的孩子不仅需要法律“撑腰”,更需要实际的帮助。我们先为孩子和家庭送去救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发现孩子因案件出现抑郁情绪后,立刻安排心理老师介入,帮孩子疏导思想压力、解开心理疙瘩。最终,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受到依法惩处,孩子的心理状态逐渐好转,与家人的关系也慢慢缓和。法律有刚性的一面惩治违法;但也有温暖的一面,用来帮扶困境中的孩子、家庭。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一起案件办实、办好,让每个我们帮助的孩子都能重新阳光生活,这就是“法律温度”的真正含义。
△小记者李芷菡与检察官展开对话
小记者们对检察官的职责都非常好奇。检察官向李芷菡介绍了检察院有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自己是负责刑事检察工作的检察官,比如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监督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和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等等。
紧接着,小记者李芷菡又问道:“对想要成为检察官的同学们,您有哪些建议呢”。检察官说道:希望同学们能遵从法律,提升法治意识;认真学习法律,掌握自我保护的技巧,运用法律维护我们自身合法权益;主动宣传法律,传播正义之声,为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小记者申梓妍向检察官抛出问题
申梓妍向检察官发问:“哪些事归检察官处理”,检察官举例说明:既要通过履行检察职责打击犯罪,也会通过“公益诉讼”守护民生,比如对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问题,都能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或提起公益诉讼。像自己所在的未成年人检察部门,既会打击侵犯未成年人的犯罪,也帮犯错的未成年人进行改正。
至于“怎么判断是否违法”,检察官分享了“三步诀”:先“多看”公安机关提交的证据,比如物证、书证、鉴定意见、试听资料等;再通过审讯“多听”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核实辩解的理由;最后“多思考”——辩解和证据对不对得上,再结合法律规定作出判断,既不冤枉人也不放错坏人。
本次活动为小记者搭建了“近距离接触法律”的专属平台,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法律条文,而是能触摸的检察场景、能互动的法律问答,让法治意识在“体验式学习”中萌芽。“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今天才知道检察官也一直在保护我们!”活动结束后,一名小记者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后续还将推出更多特色法治活动,用检察力量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为青少年提供“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的法治教育,助力他们在成长中“知法、懂法、守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