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茶山镇第二小学 孙昊《烽火中的青春接力——榴花公园研学手记》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9 20:28:37

当“东纵小战士”的臂章贴在校服袖口,榴花塔的影子斜铺在草地上,像一道跨越时空的刻度。这枚缀着五角星的蓝色臂章一贴上,连阳光都裹着历史的温度,落在胳膊上沉甸甸的。

在英雄雕像前抽名言卡时,指尖触到的卡片印着曾生司令员的话:“我哋係人民解放嘅一面旗帜!”潘霞老师指向榴花塔:“1941年,这面旗帜牢牢插在塔顶,战士们打退日军三次进攻!”一阵风穿过塔顶砖缝,“呜呜”作响,恍惚是当年的号角。身旁的孙楷抽到“竹签当针,树皮作纸”的卡片,轻声说:“原来英雄不是天生不怕苦,是苦到顶了还咬牙坚持。”

手工区制作火炬时,指腹被卷纸筒磨得发红。蒋梅老师说:“当年东纵战士用粗竹筒裹油布做火炬,黑夜里举着走山路,再大风也得照亮行军路!”我赶紧将红、橙、黄玻璃纸粘成火焰,按下开关,LED灯亮起,火炬柄上的五角星像活了一样。“这是传承之火。”老师的话让我握紧火炬,它不再是手工品,更像能扛事的“武器”。

《东江纵队之歌》在浮雕前响起,高举火把,光影在“石书”上跳动。唱到“榴花塔下英雄多”,望向东莞城的高楼与车流,才懂战士们守护的,正是如今的繁华。

战壕情景剧环节最让人紧张。扮演“少年小曾”的我负责破译情报,匍匐前进时,草叶划过脸颊的痒与疼,让人想起展馆里“小鬼班”的照片——那些同龄少年曾猫着腰穿梭山林,攥着比自己高的枪,眼里满是无畏。“空袭警报”响起时,我本能地将情报塞进火炬柄夹层,这一刻,它成了能藏“秘密”、接使命的“传家宝”。

最后,我们举火炬站在榴花塔下,齐声喊出“忠诚为党,敢为人先”,阳光透过玻璃纸,在脸上投下暖色光斑。返程时,我紧抱火炬,像抱着不灭的火。蒋梅老师的话在耳边回响:“重走东纵路,是要让你们知道,当年的火没灭,红色基因要在你们手里继续烧。”

摸了摸怀里的火炬和袖口的臂章,才懂青春的接力藏在细节里:从竹筒火炬到LED手工,从“小鬼班”身影到我们的角色扮演——这一棒,我们接稳了。

作者:东莞市茶山镇第二小学 四年级 4班 孙昊;指导老师:蒋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