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鹏半岛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前,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却烤不化我们心中对历史的敬畏。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踏上“重走东征路”的红色研学之旅,手中的笔记本早已准备好记录所见所闻。
走进纪念馆,玻璃展柜里一支锈迹斑斑的老式步枪让我驻足。讲解员轻声说:“这是当年东江纵队战士使用过的武器,比现在博物馆里大多数参观者的爷爷年纪还要大。”我几乎能想象出年轻战士握着它穿梭在丛林中的身影,他们的手或许因紧张而出汗,或许因战斗而磨出老茧。这支沉默的步枪,曾经发出过震耳欲聋的怒吼,为保卫家园而战。
在视听室,我们观看了一段老兵访谈纪录片。银幕上,年过九旬的老战士眼角湿润:“我们那时候没什么可害怕的,只知道不能让敌人侵占我们的土地。”他颤抖的手比划着当年行军路线,那些褶皱的皮肤下,仿佛还流淌着热血的记忆。坐在我身旁的同学悄悄抹了抹眼睛,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也不知何时握紧了拳头。
午后我们实地走访了当年东纵战士活动的山林。脚踏在蜿蜒小路上,辅导员让我们暂停脚步,闭上眼睛聆听。“七十多年前,年轻的战士们就是在这里穿梭,他们听到的不仅是鸟鸣虫叫,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当我闭目凝神,风声穿过树林,仿佛带来了历史的回响。
下山时,我们每个人都收到了一张特殊的纪念卡——上面印着东纵战士的名言:“革命理想高于天”。回程的车上,没有人玩手机,大家静静地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也许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如果是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勇气?
这次研学让我明白,东江纵队精神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种永不褪色的力量。它关于勇气、关于信念、关于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需要像先辈那样扛枪作战,但同样需要以自己的力量建设家园——认真学习、关心社会、保持理想主义,这何尝不是一种新时代的“战斗”?
车轮滚滚向前,红色基因在我们血脉中流淌,从未间断。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14班 陈毅凡;指导老师:崔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