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溪快评 |用素人的笔,写长安的故事
东莞+-长安视窗 2025-08-29 11:47:37

日前,《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整版刊登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六名学员的作品,其中,来自长安镇的素人写作者曾为民创作的散文《我在石材厂写诗》入选。今年7月,长安作家曾为民、胡云、李志仙、熊锋、杨信莲赴北京参加面向素人写作群体开设的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在深度交流中展现了长安文学的创作活力。

当下,新大众文艺风生水起,素人写作是其中耀眼的亮色。之前,一讲作家、导演、画家、音乐家,很多人都认为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但是,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的普及,改变了这一切,让普通人实现“文艺梦”,具备了更多可能性。“新大众文艺”,就是对这一新变化的最新概括,是对文艺创作大众化、通俗化、下沉化的凝练概念。不管是“新大众文艺”,还是“素人作者”,都是和专业文艺家、职业作家相对应的概念,是没有专业根底的普通人进行的创作,是普通人写普通人的故事。这一现象、这一群体,正以横扫千军之势,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

东莞是改革开放先行地,是制造业名城,五湖四海的人们来此谋生、追梦,其中就有不少文艺发烧友、文学爱好者,这为东莞文学提供了厚实的社会土壤。事实也是,很久以来,东莞的“打工文学”,在全国享有盛誉,一批打工文学作者不断推出力作,在文学界引发讨论。而借当下新大众文艺的东风,东莞一批“素人作者”纷纷崛起,成为继“打工文学”之后又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普通劳动者,在各行各业摸爬滚打,将自己的经历感悟、所见所闻融入创作,用真实滋养文艺、用文艺再塑真实,他们的笔端流淌的是一个真实的东莞。

长安是经济规模庞大的“千亿镇”,是千千万万追梦者的家园,此处孕育出“长安文学现象”,这是值得珍视的城市文化活水、文艺之光,是为“新质生活”增辉的文化底蕴。正像长安素人作者曾为民所说,在长安写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每一个长安人都可以拿起笔,写自己、写身边人,写过去、写现在、写未来。这是一个写作者的心声,是作家之眼与城市之变的激越碰撞。

时代演绎传奇,作家记录脉动。用素人的笔,讲述城市的故事,应该有更多元的形式、渠道、参与者。普通劳动者,包括底层劳动者,是素人作者的重要来源,但也不是全部。在湾区智造之都,聚集着大量创新人才,其中的部分人,在科研打怪之余,也怀抱着一个“文艺梦”,科幻小说、穿越短剧、潮流音乐、脱口秀等或许就是他们创作的主战场。期待长安的程序员、工程师中,涌现出像刘慈欣那样有影响力的作家,将长安的“素人写作”插入大地、推向高峰。

文字: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