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整版刊登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六名学员的作品,其中,来自长安镇的素人写作者曾为民创作的散文《我在石材厂写诗》入选。
这是长安素人写作群体的又一个高光时刻。据了解,今年7月14日至25日,长安作家协会会员曾为民、胡云、李志仙、熊锋、杨信莲赴北京参加面向素人写作群体开设的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在系统培训中实现了创作视野与业务水平的显著提升,在深度交流中展现了长安文学的创作活力。
曾为民:
让阅读与写作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我在工作日记中悄悄写下了几句诗:每一件大理石都是一道风景线/我只能借一首诗,靠近她,向她致敬/我珍惜人间浪漫的样本……”在《我在石材厂写诗》一文中,长安素人写作者曾为民回溯了他二十多年前扎根石材厂、尝试文学创作的历程,笔触真挚动人。
曾为民笔名田文宪,1998年从江西来到长安镇的石材厂工作,二十余年间,他以车间里沉默的石材为情感载体,寄托对亲情的思念,笔耕不辍,写下四百余首石头题材的诗歌。他用质朴的文字记录时代变迁,此次《我在石材厂写诗》获《人民日报》刊发,正是对这种扎根生活的创作态度的有力肯定。
“非常荣幸能到鲁迅文学院学习,聆听许多大师级的老师和编辑给我们讲课。素人写作者最丰富的就是自己的经验、细节和烟火气,缺乏的是先锋的写作技法、人性思考和思想境界。短短两周,全班同学都非常认真,像海绵一样在水池里拼命汲取知识。”曾为民说。
在长安工作生活多年来,曾为民坚持业余写作。他表示,在长安写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长安如今跻身“千亿镇”行列,孕育了“长安文学现象”。长安以移民为主体、以工业为底色,具有富饶的文学资源,每一个长安人都可以拿起笔,写自己、写身边人,写过去、写现在、写未来,让阅读与写作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胡云:
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经历
面临岔路口,向左还是向右……每一次抉择都会延伸出不同的成长轨迹。从木工到包装工,再到模修师傅,无论自身角色如何变化,长安素人写作者胡云坚守文学创作的初心,始终向“心”而行,追逐“文学梦”,走出了一条打工文学之路,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经历,也映照出众多打工者的身影。
胡云是“80后”,江西瑞金人,曾经做过木工、包装工等,2003年进入东莞市长安镇一家连接器工厂当学徒,也跑过保险、送过外卖,后来进入模具行业。如今,他已做了二十年模修师傅。
“在车间的机器轰鸣声中,我却找到了内心的安稳。”学手艺、闯广东,胡云一直怀揣着“文学梦”。
在胡云眼中,长安不仅是产业重镇,而且拥有丰富的文学土壤。一直以来,长安镇遵循“一本杂志、一个文学改稿会、一个‘名家进长安’活动、一个作家群、一批精品力作”的思路,大力推动基层文艺创作,以“东莞文学创作基地”为平台,创办《长安文学》杂志,吸引培养了一批作家,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长安文学现象”。
长安镇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艺群体群团组织的扶持和托举,给了素人写作者接触文艺专业创作群体的机会,让来自五湖四海、热爱文艺的群体在思想碰撞交流中不断成长。
胡云便是在长安成长起来的素人写作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记录与思考,还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12000多字的散文《岔路口》。
胡云创作的散文《岔路口》发表于《鸭绿江》2023年第9期。该作品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情感真挚、以小见大的特点,通过对生活中平凡场景和个人经历的描述,从而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岔路口的思考,体现了人生充满无奈与漂泊,同时也暗示着人生存在许多关键抉择时刻,每个抉择都引领人走向不同方向,充满未知与变数。
“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的学习经历很难得,特别是能与知名作家交流,让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为接下来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启发。”胡云说。